走進獨立書店秋水堂 文/郭士榛 |2015.10.04 語音朗讀 443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邱麗月攝影 初聽到「秋水堂」以為是喝茶好去處,但和書店有關,心想定是喝好茶、看好書的「複合式書店」。當走入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交角巷弄時,只見一路標指示「秋水堂,進餐廳走樓梯到地下室」,抱持好奇的心情,在餐廳服務員指引下,沿著狹窄樓梯來到地下室,只見三十多坪大的空間,書架林立整齊地擺滿各類書籍。 秋水堂書店過去在一樓經營的模樣。圖/潘俊宏 店長劉怡芳表示,王永原本堅持「秋水堂」以實體書店為主,但網路興起後,為配合社會需求也開始e化。 圖/邱麗月攝影圖/邱麗月攝影 初聽到「秋水堂」以為是喝茶好去處,但和書店有關,心想定是喝好茶、看好書的「複合式書店」。當走入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交角巷弄時,只見一路標指示「秋水堂,進餐廳走樓梯到地下室」,抱持好奇的心情,在餐廳服務員指引下,沿著狹窄樓梯來到地下室,只見三十多坪大的空間,書架林立整齊地擺滿各類書籍。 圖/邱麗月攝影 初聽到「秋水堂」以為是喝茶好去處,但和書店有關,心想定是喝好茶、看好書的「複合式書店」。當走入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交角巷弄時,只見一路標指示「秋水堂,進餐廳走樓梯到地下室」,抱持好奇的心情,在餐廳服務員指引下,沿著狹窄樓梯來到地下室,只見三十多坪大的空間,書架林立整齊地擺滿各類書籍。 圖/邱麗月攝影 初聽到「秋水堂」以為是喝茶好去處,但和書店有關,心想定是喝好茶、看好書的「複合式書店」。當走入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交角巷弄時,只見一路標指示「秋水堂,進餐廳走樓梯到地下室」,抱持好奇的心情,在餐廳服務員指引下,沿著狹窄樓梯來到地下室,只見三十多坪大的空間,書架林立整齊地擺滿各類書籍。 圖/邱麗月攝影 初聽到「秋水堂」以為是喝茶好去處,但和書店有關,心想定是喝好茶、看好書的「複合式書店」。當走入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交角巷弄時,只見一路標指示「秋水堂,進餐廳走樓梯到地下室」,抱持好奇的心情,在餐廳服務員指引下,沿著狹窄樓梯來到地下室,只見三十多坪大的空間,書架林立整齊地擺滿各類書籍。 圖/邱麗月攝影 初聽到「秋水堂」以為是喝茶好去處,但和書店有關,心想定是喝好茶、看好書的「複合式書店」。當走入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交角巷弄時,只見一路標指示「秋水堂,進餐廳走樓梯到地下室」,抱持好奇的心情,在餐廳服務員指引下,沿著狹窄樓梯來到地下室,只見三十多坪大的空間,書架林立整齊地擺滿各類書籍。 圖/邱麗月攝影 初聽到「秋水堂」以為是喝茶好去處,但和書店有關,心想定是喝好茶、看好書的「複合式書店」。當走入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交角巷弄時,只見一路標指示「秋水堂,進餐廳走樓梯到地下室」,抱持好奇的心情,在餐廳服務員指引下,沿著狹窄樓梯來到地下室,只見三十多坪大的空間,書架林立整齊地擺滿各類書籍。 文/郭士榛 圖/邱麗月攝影 初聽到「秋水堂」以為是喝茶好去處,但和書店有關,心想定是喝好茶、看好書的「複合式書店」。當走入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交角巷弄時,只見一路標指示「秋水堂,進餐廳走樓梯到地下室」,抱持好奇的心情,在餐廳服務員指引下,沿著狹窄樓梯來到地下室,只見三十多坪大的空間,書架林立整齊地擺滿各類書籍。這裡就是專賣簡體書的獨立書店「秋水堂」。 秋水堂店長劉怡芳笑咪咪聽完我心中疑惑後表示,「秋水堂」實體書店,在二○一四年前的確是包含一樓和地下室,然而,隨時代變遷,網路書店比實體店面生意好,才決定收掉一樓店面。當時隔壁餐廳正打算擴大門面,於是將一樓讓租成餐廳,「秋水堂」並非如網路所寫的「複合式書店」,且餐廳和書店各自獨立。 現在,書店的老客人會自動從一樓餐廳走下來,餐廳客人有時也會好奇的到地下室逛逛書店,彼此倒也有了互動和助益。 另一種兩岸交流 二○○三年成立的「秋水堂」,是一家以學術書籍為主的簡體書店,包括文史哲、藝術、社會科學、政治、經濟類學術書籍。劉怡芳表示,九○年代,兩岸開始交流,大陸重新出版民國時代的學術類出版品,使得從事歷史研究者增加許多過去沒有接觸的新史料,像是考古、挖掘、上古史領域等,這大量的研究史料也促進兩岸研究方向有了變化。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使用簡體書的史料?劉怡芳無奈說:「大陸因市場大,他們的強項是翻譯速度快、售價便宜,」各種語文的翻譯人才多,出版的書不僅限英語翻譯,還有拉丁、歐洲語系的書,對西方當代思潮的引介相當快速,「二十世紀現代思潮興起,歐洲研究這塊領域在台灣也有大宗研究者參與。即使非常冷僻的學術或精緻藝術領域的書籍都有人出版。」 劉怡芳說,若台灣要自己出版這些書籍,恐怕得等上三至五年,新資料都變成舊史料,大陸半年之間即可出版的簡體版足以補強這項不足,甚至台灣再將簡體直接改成繁體,也是兩岸的另一種交流形式。 此外,藝術類書籍也是「秋水堂」的重點書種,「像崑曲、古琴、古代音樂的研究書籍,在台灣很少見,這裡就賣得很好。」劉怡芳指出,大陸出版傳統戲曲的史料,不只是大眾常接觸的京劇和崑曲,舉凡越劇、評彈、紹興戲,及江南地區風行的小劇種,大陸的研究著作相當龐大。 「尤其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在政策上即積極復興其他各種小劇種,在保存成果有著顯著的研究量,且質也專精。」劉怡芳說,台灣許多專攻傳統戲劇研究的學院科系,也都以大陸書籍為研究主體。像是大陸崑曲老師岳美緹的自傳《巾生今世:岳美緹崑曲五十年》,「秋水堂」特別引進書推介給國人,結果國內的崑曲研究者和崑曲社都很喜歡,僅半年時間就售出一百五十本書。 研究者的後花園 「秋水堂」書店內的哲學類書也能滿足消費者需求,劉怡芳說明,哲學部分著重在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不論是上古,或二十世紀後現代思潮的書,都吸引許多研究者購買,現代已不只是某一種專業研究思維,而是運用「跨學科」方式,像是研究哲學的人也要做文化研究、文化批判等「跨領域」的方法和思維。 「跨學科」、「跨領域」是九○年後全球化的結果,劉怡芳說,像是歷史學研究、地方民俗、文化研究等,若以「跨學科」研究方式,由人類學切入做新一代民俗研究。這些變化也影響台灣的研究者,學科不再是單一性,而是運用其他理論或技術找出研究的新方向。 今年邁入第十二年的「秋水堂」,在網路資訊發達時代,紙本實體書店尚能挺得住,劉怡芳說,到簡體書店的大都學校教授、大專院校碩博士生,他們需要找新研究的學術成果書,以文、史、哲、藝術類為主,因而,秋水堂也算是這些老客戶的學術後花園。 創新經營法 依老顧客研究方向進書 一般開書店一定要有倉庫存放書籍,但「秋水堂」三十坪大的書店內,卻沒有倉庫,劉怡芳透露,「秋水堂」在成本考量下,因無法退書,進書都以客人屬性為主,依靠店內的購書紀錄,針對常來客人及學校圖書館需求,每隔十天或二周換書,目前,書量流轉率不錯。 目前,書店總上架書量七十箱為主,每二周平均換二十箱書左右,開學後加倍。「我們挑書更謹慎,在進書前都會上網找資料,尤其是不認識的作者,要先了解其背景,或高價套書,也上網收集,看其研究方向,及出版舊作,來決定進書量,以免造成屯積。」劉怡芳說,做久了這行對書也會有敏感度,知道進哪些書受顧客歡迎。 像是二○○九至二○一○年間,法國作者德勒茲創作一本哲學性書「千高原」,在尚未出版簡體書前,學者或研究生都要「啃」艱澀的原文,當中文書出刊後,書店進書五十本,一周內即賣完,後續尚有三十位登記購書。 實體書店重點是服務客戶。劉怡芳表示,雖然實體書店沒有倉庫,但是,網路書店在北京有庫存的倉庫,且銷售的書類不只限於文、史、哲、藝術類,面對一般大眾的書類都有書錄。 現今年輕人找書習慣進入網路書店,但有時也會跨入實體書店內找,劉怡芳以自身經驗說:「剛接觸簡體字的年輕讀者,喜歡買語言教學書為主,還有考試類書,因為便宜。慢慢會找其他類別書,像是通俗歷史故事,因為內容有趣、角度多元,易讀,且人物史實介紹多,是台灣民眾熟悉的民國人物,因書中背景可以和台灣連結起來,使大眾對歷史故事都有興趣看,但這些讀者都不是從事學術研究者的範圍。」 近幾年,台灣民眾愈來愈能接受大陸的養生書籍,像是嬰幼兒保健、孕婦做月子、老年保健等,不只是書,還有光碟,可以互動帶讀者做簡易體操,或自己動手做養生餐飲等,資訊管道多元,書搭配電視台節目帶動了養生風氣。 或許一般書店的經營方式,會因網路和社會變遷而有重大改變,但這家秋水堂獨立書店則是堅持書店特色,珍惜並保衛這書店的小小一隅。 書店二三事 創始人王永:做喜歡的事 「秋水堂」獨立書店創始人王永,畢業於淡江歷史系。原本在問津堂擔任經營要角的王永,因為有自己的理念,便於二○○三年成立簡體書店,店名語出莊子「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王永認為讀書本就是累積和匯聚過程,用此店名希望到此的買書客,在自己研究道上,得到所有想要的東西。 採訪「秋水堂」時老闆王永正巧不在台灣,店長劉怡芳說,年輕時王永曾在著名的淡水文理書店工作,此後轉戰錄影帶加工生產,也曾在藥廠擔任高階主管,年過五十才重新投入書店經營。王永笑說:「過去的工作都是為了累積資本,現在年紀大了,我想回頭做自己喜歡的事。」 王永除了早年在大陸經商外,他喜歡崑曲,也教音樂二胡,對傳統文化甚是喜愛,他自組樂團,長年和師大崑曲研究社合作,一年有三次演出機會,現在的王永除教音樂外,最喜歡引進大陸的傳統樂譜,並和大陸音樂單位交流。 談起秋水堂的經營,劉怡芳表示,王永本堅持「秋水堂」以實體書店為主,但網路興起後,為配合社會需求「秋水堂」也開始e化,建置網路服務系統,使未來的書店可以提供客戶e-mail電子報通知,並完成網路書籍的查詢服務,及提供專用電腦服務查詢,使顧客購書更方便又快速。 前一篇文章 愛書人手札 了脫生死 離苦得樂 —— 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下一篇文章 日本本格派推理大師島田莊司 創造嶄新的怪奇謎團 熱門新聞 01【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2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3【生活智人135】企業家媽媽 蒙哥馬利 深諳育兒之道2025.05.1004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5金業管理新挑戰 職場Z世代渴望被重視2025.05.1106【修行在人間】放下自在2025.05.1107社論--脫中入美的經濟難關2025.05.1108佛光山功德主 傳承人間佛教信仰2025.05.1209紐西蘭南島佛光山 四度獲評優良建築2025.05.1310科技傳母愛 點亮盲母新視力2025.05.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圖文書2《章魚媽媽》】不用靠神力 請賜給我力量!【圖文書1《奶奶什麼時候回來?》】生命自會解答一切【書頁微光】《流量國度》顛覆世界 造就自媒體盛世【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瀾光筆記】《扁平時代》當自己生活的策展人【圖文閱讀】《悲傷是一頭大象》走出悲傷 迎向生活 作者其他文章梁永斐書法圖變驚人之作胡金倫 出版好書兼顧市場和理想《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台灣節中節串新連結夏曼.藍波安 揭示遼闊的海洋世界觀【文化瑰寶】黃永明結合生活推廣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