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高瑞錚 堅信教育力量 回鄉建圖書館

文/記者阮愛惠 |2015.06.28
5246觀看次
字級
律師高瑞錚 圖/高瑞錚提供
日前有媒體報導,北部某市府教育處,每年只有八十萬元的預算,供全市五十三所國中小的圖書館「輪流」更新館設及購買新書;因而該市內大多數的中小學圖書館,不但超過十年都沒買過新書,舊有的藏書也常破損、缺頁。圖/高瑞錚提供
高瑞錚積極在館內。為孩子舉辦各式活動。圖為親子教室—兒童說故事。圖/高瑞錚提供
台中教育大學頒授榮譽博士予高瑞錚。圖/高瑞錚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高瑞錚提供

日前有媒體報導,北部某市府教育處,每年只有八十萬元的預算,供全市五十三所國中小的圖書館「輪流」更新館設及購買新書;因而該市內大多數的中小學圖書館,不但超過十年都沒買過新書,舊有的藏書也常破損、缺頁。

一個能讓青少年靜靜坐著看書、以及借到很多課外書的公共圖書館,對小康、弱勢家境孩子們的成長及學習有多麼重要?幾十年了,政府好像都還不太知道;但是,曾經受惠於公共資源的學子們,在他們成年後回顧過往,就會明瞭,家鄉或校內那個老圖書館,曾經多麼庇護及涵養他們求知若渴的身心。

南投縣竹山鎮內「欣榮紀念圖書館」的啟建,就是緣起於地方仕紳對家鄉的感恩回饋。這個民間圖書館,每年都編列了兩百萬的購書預算,以每季採購一千本新書的頻率,在每年的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第一天,新書上架之日立即開放外借。地處山林的小鎮居民,因而能與都會區零時差地免費閱讀到台灣最新的出版品。「欣榮」館長高瑞錚說:「大都市有的,鄉村也要有。」因為,「堅信眾生平等、肯定學習價值、重視公民意識」,不但是他和兄弟們最初在家鄉創辦圖書館的初心,也是這九年多來,「欣榮」在竹山能一直欣悅榮盛的驅動力。

欣榮紀念圖書館是一棟地上五樓、地下一樓的宏偉建築,總樓板面積一千五百坪,明亮雅致,戶外一千兩百坪,花木扶疏、石雕壁泉,堪稱是「五星級」的私立圖書館,目前已是竹山鎮內的一個地標。它不只硬體一流,館內常態性的藝文展演活動更是活絡,包括讀書會、晨讀推廣、文史講座、語文比賽等等。高瑞錚說:「圖書館所有的軟硬體設施,都在為推廣閱讀而努力,可謂多管齊下、但目標一致。我們透過推廣閱讀提升人文,讓圖書館不只是一個大書房,更是一個藝文沙龍,發揮一個公共圖書館應有的效益。」

維護孩子受教權 館務親力親為

官方非常肯定欣榮紀念圖書館對地方的貢獻。創館未久,文建會(今文化部)即授以「文馨獎」加持;今年教育部更因它對閱讀教育的推廣,再次頒發「磐石獎」。去年,台中教育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給高瑞錚,讚嘆他豐富的人文情懷及對地方和母校之重大貢獻。

二○○六年二月九日,由母親名下所捐之地蓋成的欣榮紀念圖書館開幕當天,全體來賓特地起立,為當時已在醫院氣切,而無法親臨現場的母親默禱祈福,那感人的場景,高瑞錚至今歷歷在目。而今,「欣榮」的營運堂堂邁向第十年,但由於專業的管理人才難求,高瑞錚仍須以七十多歲之齡,每兩周暫放台北的律師事務所業務,返回竹山處理館務。雖然舟車勞頓,但高瑞錚唯有一念:「什麼都可以等,但知識不可以等,受教不可以等。」

目前「欣榮」一年有二十幾萬冊書的出借數。高瑞錚說:「有念書和沒念書,不管是胸襟或視野,一定差很多。透過閱讀。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唯有多培養閱讀能力,國家的競爭力才能建立。我們做的,是非常基本、但非常重要的事,而且非常有意義!」

為正義念法律 為不平接美麗島案

竹山人慣稱高瑞錚「高律師」。一九三七年次的他,一生專注於律師本業,至今仍執守崗位。他曾在「美麗島事件」時擔任過陳菊的辯護律師,因而聲名大噪,但後來他並沒有參與任何與政治有關的事務。

高瑞錚早年因家境之故,選擇唸台中師範,且在小學教了兩年書。後來因實施九年國教,他上台北就讀師範大學國文專修班時,在老同學鼓勵下投考大學。他原對法律系沒什麼概念,只知當律師以後可以「伸張正義」,就這樣考上台大法律系。

念台大法律系時,有一位蔡章麟教授是台灣第一位台籍大法官,他常在課堂上勉勵學生:「學法律會讓一個人的思路清晰、格局放大,對事情有更好的判斷,對人會有人道的關懷。法律系畢業之後,不必侷限於當律師或法官,任何行業都可勝任。但如果要披律師袍,就必須有正義感,以保障人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來自我期許,不能有藉此致富或成名的念頭。」在這位名師的指導下,高瑞錚後來以「幫人解決糾紛」的發心穿上律師袍。

「美麗島事件」發生時仍是白色恐怖時代,一般的律師事務所不敢承接這樣的辯護案,因為接案後,等於自斷財源,再也接不到政府機關的案子。「我為什麼敢接手?主要是不平則鳴。我看到有人只是辦了一個批評時政的雜誌社,上街遊行,就犯了唯一死刑的叛亂罪,所以才站出來。」他說。

高瑞錚並沒有因為辦過「美麗島」的案子之後就和政治事件掛勾,因為他最有興趣的事是「教育」。他說:「當年我的雙親在物質條件極其困難下,仍堅持以教育為重,辛苦栽培六子完成高等教育。台灣開始實施地方自治時,常有人遊說父親競選鎮長,但父親總說:『我把孩子教育好比較重要,政治不是我的目標。』我在這方面,深受父親的影響。」

衷心嘉惠鄉里 言行已入菩薩道

欣榮紀念圖書館暨玉蘭文化會館之名,取自高欣榮和高廖玉蘭,也就是合力創辦圖書館的高家子弟:瑞廷、瑞錚、瑞治、勝治、文環、民環等人最敬愛的父母。

高欣榮老先生以基層公務員和兼職報社記者之有限收入,加上高廖玉蘭老夫人養豬雞、做手工的貼補,即使每逢註冊日都是艱難期,他們仍堅持讓孩子完成高等教育。

六個兒子後來都成就了一番事業,父逝母老之時,當年他們辛苦買下的一塊土地,已增值到市價六千萬左右。「賣地分錢,或者蓋家族招待所,也許都是不錯的選項。但大家的經濟都不虞匱乏,當我提出蓋圖書館嘉惠地方之議時,兄弟都樂觀其成,當時已八十多歲的母親,也是二話不說地贊成,而有今日圖書館啟建的因緣。」高瑞錚至今感念地說。

之所以手足們都能同心協力、為什麼自己一生對弱勢者會特別關注同情,高瑞錚以「一切都是因緣,一切都是福報」來作註解。「我的家鄉竹山,山明水秀、人情濃郁,十二歲前,我都成長在山林蓊鬱、綠草如茵的大自然美景中,心胸自然開闊。至今我對自然保育很重視,對人與人之間不分彼此、緊密互動的關係,覺得可貴。」他說。

長輩言傳身教

一生福報來源

小時候,高瑞錚常跟著母親回竹山山區的桶頭娘家。有「桶頭王」稱號的外祖父廖南鸞,是地方上至今被稱誦的傳奇人物,他能文能武、多才多藝,對子孫既仁慈又威嚴,對鄉人則是不分貴賤、不求回報地義助。他捐地興學、鋪橋造路,子孫看在眼裡,自然潛移默化。他的大女兒玉蘭,嫁到高家後雖然不寬裕,但每逢乞食者來家裡乞討,她總是有求必應。「我媽媽有一句口頭禪,就是『每個人少吃兩口,別人就可以不挨餓了』。外祖父和母親的為人,影響到我們,人格自然形成了。」高瑞錚說。

高瑞錚念小學一年級時,日籍老師教導學生,吃便當之前,要先感謝兩種人:感謝軍人的保家衛國,以及感謝農夫的流汗種稻。念台中一中時,校長在周會上,以「台灣省立台中第一高級中學」的名號來勉勵學生,要有求「第一」的精神,凡事要全力以赴。「至今回首,家鄉美景的涵蘊,以及這些長輩、師長的身教和言教,都是我們今生的福報,讓我們一生受惠無窮。」高瑞錚說。

高瑞錚的原生家庭中信仰佛道教,供奉觀世音菩薩、關聖帝君及土地公。家人大年初一早上最重要的事,就是到鎮上的寺廟禮佛拜神。長年住在台北的他,每天早上到大安森林公園散步時,看到園區內的觀音像,都不自覺去頂禮膜拜。「雖然有標示說明這只是藝術品,不要膜拜,但我還是會對祂合掌祈禱。我別無所求,但求自己有健康的身體和更好的智慧,能夠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笑說。

高瑞錚謙稱自己沒有慧根,至今無法像某些佛教徒那樣靜坐或禪修。他說:「我很肯定宗教的信仰,但至今事務所和圖書館的事停不了,我很希望有一天可以不被俗務纏身,用一大段的時間滌心淨慮,進入自己的內在。」

事實上,事務所和圖書館的事不是瑣事,而是世間難逢的修煉和亟待耕種的福田。內觀的修行境界雖高妙,但高瑞錚一路走來的,早已是利益眾生的菩薩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