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高瑞錚 堅信教育力量 回鄉建圖書館 文/記者阮愛惠 |2015.06.28 語音朗讀 542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律師高瑞錚 圖/高瑞錚提供 日前有媒體報導,北部某市府教育處,每年只有八十萬元的預算,供全市五十三所國中小的圖書館「輪流」更新館設及購買新書;因而該市內大多數的中小學圖書館,不但超過十年都沒買過新書,舊有的藏書也常破損、缺頁。圖/高瑞錚提供 高瑞錚積極在館內。為孩子舉辦各式活動。圖為親子教室—兒童說故事。圖/高瑞錚提供 台中教育大學頒授榮譽博士予高瑞錚。圖/高瑞錚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高瑞錚提供 日前有媒體報導,北部某市府教育處,每年只有八十萬元的預算,供全市五十三所國中小的圖書館「輪流」更新館設及購買新書;因而該市內大多數的中小學圖書館,不但超過十年都沒買過新書,舊有的藏書也常破損、缺頁。 一個能讓青少年靜靜坐著看書、以及借到很多課外書的公共圖書館,對小康、弱勢家境孩子們的成長及學習有多麼重要?幾十年了,政府好像都還不太知道;但是,曾經受惠於公共資源的學子們,在他們成年後回顧過往,就會明瞭,家鄉或校內那個老圖書館,曾經多麼庇護及涵養他們求知若渴的身心。 南投縣竹山鎮內「欣榮紀念圖書館」的啟建,就是緣起於地方仕紳對家鄉的感恩回饋。這個民間圖書館,每年都編列了兩百萬的購書預算,以每季採購一千本新書的頻率,在每年的一月、四月、七月、十月的第一天,新書上架之日立即開放外借。地處山林的小鎮居民,因而能與都會區零時差地免費閱讀到台灣最新的出版品。「欣榮」館長高瑞錚說:「大都市有的,鄉村也要有。」因為,「堅信眾生平等、肯定學習價值、重視公民意識」,不但是他和兄弟們最初在家鄉創辦圖書館的初心,也是這九年多來,「欣榮」在竹山能一直欣悅榮盛的驅動力。 欣榮紀念圖書館是一棟地上五樓、地下一樓的宏偉建築,總樓板面積一千五百坪,明亮雅致,戶外一千兩百坪,花木扶疏、石雕壁泉,堪稱是「五星級」的私立圖書館,目前已是竹山鎮內的一個地標。它不只硬體一流,館內常態性的藝文展演活動更是活絡,包括讀書會、晨讀推廣、文史講座、語文比賽等等。高瑞錚說:「圖書館所有的軟硬體設施,都在為推廣閱讀而努力,可謂多管齊下、但目標一致。我們透過推廣閱讀提升人文,讓圖書館不只是一個大書房,更是一個藝文沙龍,發揮一個公共圖書館應有的效益。」 維護孩子受教權 館務親力親為 官方非常肯定欣榮紀念圖書館對地方的貢獻。創館未久,文建會(今文化部)即授以「文馨獎」加持;今年教育部更因它對閱讀教育的推廣,再次頒發「磐石獎」。去年,台中教育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給高瑞錚,讚嘆他豐富的人文情懷及對地方和母校之重大貢獻。 二○○六年二月九日,由母親名下所捐之地蓋成的欣榮紀念圖書館開幕當天,全體來賓特地起立,為當時已在醫院氣切,而無法親臨現場的母親默禱祈福,那感人的場景,高瑞錚至今歷歷在目。而今,「欣榮」的營運堂堂邁向第十年,但由於專業的管理人才難求,高瑞錚仍須以七十多歲之齡,每兩周暫放台北的律師事務所業務,返回竹山處理館務。雖然舟車勞頓,但高瑞錚唯有一念:「什麼都可以等,但知識不可以等,受教不可以等。」 目前「欣榮」一年有二十幾萬冊書的出借數。高瑞錚說:「有念書和沒念書,不管是胸襟或視野,一定差很多。透過閱讀。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唯有多培養閱讀能力,國家的競爭力才能建立。我們做的,是非常基本、但非常重要的事,而且非常有意義!」 為正義念法律 為不平接美麗島案 竹山人慣稱高瑞錚「高律師」。一九三七年次的他,一生專注於律師本業,至今仍執守崗位。他曾在「美麗島事件」時擔任過陳菊的辯護律師,因而聲名大噪,但後來他並沒有參與任何與政治有關的事務。 高瑞錚早年因家境之故,選擇唸台中師範,且在小學教了兩年書。後來因實施九年國教,他上台北就讀師範大學國文專修班時,在老同學鼓勵下投考大學。他原對法律系沒什麼概念,只知當律師以後可以「伸張正義」,就這樣考上台大法律系。 念台大法律系時,有一位蔡章麟教授是台灣第一位台籍大法官,他常在課堂上勉勵學生:「學法律會讓一個人的思路清晰、格局放大,對事情有更好的判斷,對人會有人道的關懷。法律系畢業之後,不必侷限於當律師或法官,任何行業都可勝任。但如果要披律師袍,就必須有正義感,以保障人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來自我期許,不能有藉此致富或成名的念頭。」在這位名師的指導下,高瑞錚後來以「幫人解決糾紛」的發心穿上律師袍。 「美麗島事件」發生時仍是白色恐怖時代,一般的律師事務所不敢承接這樣的辯護案,因為接案後,等於自斷財源,再也接不到政府機關的案子。「我為什麼敢接手?主要是不平則鳴。我看到有人只是辦了一個批評時政的雜誌社,上街遊行,就犯了唯一死刑的叛亂罪,所以才站出來。」他說。 高瑞錚並沒有因為辦過「美麗島」的案子之後就和政治事件掛勾,因為他最有興趣的事是「教育」。他說:「當年我的雙親在物質條件極其困難下,仍堅持以教育為重,辛苦栽培六子完成高等教育。台灣開始實施地方自治時,常有人遊說父親競選鎮長,但父親總說:『我把孩子教育好比較重要,政治不是我的目標。』我在這方面,深受父親的影響。」 衷心嘉惠鄉里 言行已入菩薩道 欣榮紀念圖書館暨玉蘭文化會館之名,取自高欣榮和高廖玉蘭,也就是合力創辦圖書館的高家子弟:瑞廷、瑞錚、瑞治、勝治、文環、民環等人最敬愛的父母。 高欣榮老先生以基層公務員和兼職報社記者之有限收入,加上高廖玉蘭老夫人養豬雞、做手工的貼補,即使每逢註冊日都是艱難期,他們仍堅持讓孩子完成高等教育。 六個兒子後來都成就了一番事業,父逝母老之時,當年他們辛苦買下的一塊土地,已增值到市價六千萬左右。「賣地分錢,或者蓋家族招待所,也許都是不錯的選項。但大家的經濟都不虞匱乏,當我提出蓋圖書館嘉惠地方之議時,兄弟都樂觀其成,當時已八十多歲的母親,也是二話不說地贊成,而有今日圖書館啟建的因緣。」高瑞錚至今感念地說。 之所以手足們都能同心協力、為什麼自己一生對弱勢者會特別關注同情,高瑞錚以「一切都是因緣,一切都是福報」來作註解。「我的家鄉竹山,山明水秀、人情濃郁,十二歲前,我都成長在山林蓊鬱、綠草如茵的大自然美景中,心胸自然開闊。至今我對自然保育很重視,對人與人之間不分彼此、緊密互動的關係,覺得可貴。」他說。 長輩言傳身教 一生福報來源 小時候,高瑞錚常跟著母親回竹山山區的桶頭娘家。有「桶頭王」稱號的外祖父廖南鸞,是地方上至今被稱誦的傳奇人物,他能文能武、多才多藝,對子孫既仁慈又威嚴,對鄉人則是不分貴賤、不求回報地義助。他捐地興學、鋪橋造路,子孫看在眼裡,自然潛移默化。他的大女兒玉蘭,嫁到高家後雖然不寬裕,但每逢乞食者來家裡乞討,她總是有求必應。「我媽媽有一句口頭禪,就是『每個人少吃兩口,別人就可以不挨餓了』。外祖父和母親的為人,影響到我們,人格自然形成了。」高瑞錚說。 高瑞錚念小學一年級時,日籍老師教導學生,吃便當之前,要先感謝兩種人:感謝軍人的保家衛國,以及感謝農夫的流汗種稻。念台中一中時,校長在周會上,以「台灣省立台中第一高級中學」的名號來勉勵學生,要有求「第一」的精神,凡事要全力以赴。「至今回首,家鄉美景的涵蘊,以及這些長輩、師長的身教和言教,都是我們今生的福報,讓我們一生受惠無窮。」高瑞錚說。 高瑞錚的原生家庭中信仰佛道教,供奉觀世音菩薩、關聖帝君及土地公。家人大年初一早上最重要的事,就是到鎮上的寺廟禮佛拜神。長年住在台北的他,每天早上到大安森林公園散步時,看到園區內的觀音像,都不自覺去頂禮膜拜。「雖然有標示說明這只是藝術品,不要膜拜,但我還是會對祂合掌祈禱。我別無所求,但求自己有健康的身體和更好的智慧,能夠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他笑說。 高瑞錚謙稱自己沒有慧根,至今無法像某些佛教徒那樣靜坐或禪修。他說:「我很肯定宗教的信仰,但至今事務所和圖書館的事停不了,我很希望有一天可以不被俗務纏身,用一大段的時間滌心淨慮,進入自己的內在。」 事實上,事務所和圖書館的事不是瑣事,而是世間難逢的修煉和亟待耕種的福田。內觀的修行境界雖高妙,但高瑞錚一路走來的,早已是利益眾生的菩薩道。 前一篇文章 陶瓷收藏家 簡楊同 下一篇文章 青年導師 李開復罹癌 感悟生命 不只名和利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音樂劇導演曾慧誠 力求真善美 用音樂劇耀演台灣兒童文學家林良 三代的小太陽 童心書寫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