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創造綠色又富裕的宜蘭

 |2015.09.16
1587觀看次
字級

宜蘭被稱為台北的後花園,原因之一是只要短短車程,就能遠離擁擠都市。出了雪隧,豁然開朗,少有高樓大廈,綠野平疇,一望無遺。但這種景觀可能將改變。

宜蘭縣政府變更都市計畫,將宜蘭市運動公園附近的建物高度,由二十一公尺增至五十公尺;議員擔心天際線不保,扼殺周邊美景。宜蘭人口外流,「人愈少,樓愈高」可能圖利財團。

宜蘭縣府表示,現在作法比傳統都計嚴格。至於天際線開放到五十公尺,是都委會決議的,「目前有一建案,高度四十公尺,尚未核發建照」。往好處想,「人愈少,樓愈高」是因應遊客增多;但建物高度增加一倍多,的確有待商榷。

前宜蘭縣長陳定南當年到宜蘭市運動公園,爬上看台最高階,發現視線完全被圍牆擋到,「看不到太平山,太平洋,更無法見龜山」。他又爬到最高的水塔上面,三百六十度轉一圈,「蘭陽美景,盡入眼裡」,於是決定運動公園周邊的建築限制高度。

議員批縣府未傳承「陳定南精神」,運動公園景色優美,都是歷屆縣長堅持的成果。縣府則澄清,傳承陳定南的精神沒變。一個「陳定南精神」各自詮釋,難以服眾,宜蘭縣府應解釋得更清楚。

房子蓋到不見龜山島,「那看海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是許多宜蘭人親眼見證的歷程。農地農舍違法濫建的問題還沒解決,宜蘭人不希望藍天也消失。前年一則新聞「蓋到不見山,淡水河岸高樓要管了」,淡水的例子正可供宜蘭參考。

淡水河岸高樓愈蓋愈高,遮蔽山稜線視野,為達到國際城市對「景觀權」視覺管制的目標,新北市城鄉局參考香港、雪梨等國外案例,公告新作法,建案高度至少保留山稜線百分之二十。

陳定南拒絕台塑六輕進駐後,觀光、環保、文化成為宜蘭代名詞。前二十年,還有人抱怨,陳定南剝奪了宜蘭年輕人的工作機會;後來雲林麥寮環境汙染,爭議不休,抱怨陳定南路線的聲音,才慢慢消失。

三十多年來,宜蘭利用自然與文化資源,成為台灣的觀光大縣,宜居城市。歷任縣長施政願景基本上有一致共識,推動「低碳旅遊」及「綠色觀光」。在台灣綠色城市選拔中,宜蘭獲選為最佳「綠色觀光城市」。二○一一年起,連續三年參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宜居城市國際大賽」,亦皆獲獎。

住在宜蘭的作家黃春明表示,蘭陽平原矮房、稻田是獨有景色,美麗景觀,不希望高樓林立,把鄉村風景破壞殆盡。這正是多數人的心聲。

宜蘭觀光雖大力發展,服務業工作機會增加,勞動條件卻維持低水平。就業不易,人口持續外流已成為長期現象。雪隧通車後,土地飆漲,觀光帶來交通混亂,更成為惡夢。

故鄉變得好遠,是宜蘭人的感慨。年輕人在故鄉工作薪資低,到外縣市打拚,返鄉卻買不起房子。「陳定南精神」未必是鐵律,適度的都市更新可能需要。宜蘭縣府應提出新思考,有新突破,創造綠色又富裕的宜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