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被稱為台北的後花園,原因之一是只要短短車程,就能遠離擁擠都市。出了雪隧,豁然開朗,少有高樓大廈,綠野平疇,一望無遺。但這種景觀可能將改變。
宜蘭縣政府變更都市計畫,將宜蘭市運動公園附近的建物高度,由二十一公尺增至五十公尺;議員擔心天際線不保,扼殺周邊美景。宜蘭人口外流,「人愈少,樓愈高」可能圖利財團。
宜蘭縣府表示,現在作法比傳統都計嚴格。至於天際線開放到五十公尺,是都委會決議的,「目前有一建案,高度四十公尺,尚未核發建照」。往好處想,「人愈少,樓愈高」是因應遊客增多;但建物高度增加一倍多,的確有待商榷。
前宜蘭縣長陳定南當年到宜蘭市運動公園,爬上看台最高階,發現視線完全被圍牆擋到,「看不到太平山,太平洋,更無法見龜山」。他又爬到最高的水塔上面,三百六十度轉一圈,「蘭陽美景,盡入眼裡」,於是決定運動公園周邊的建築限制高度。
議員批縣府未傳承「陳定南精神」,運動公園景色優美,都是歷屆縣長堅持的成果。縣府則澄清,傳承陳定南的精神沒變。一個「陳定南精神」各自詮釋,難以服眾,宜蘭縣府應解釋得更清楚。
房子蓋到不見龜山島,「那看海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是許多宜蘭人親眼見證的歷程。農地農舍違法濫建的問題還沒解決,宜蘭人不希望藍天也消失。前年一則新聞「蓋到不見山,淡水河岸高樓要管了」,淡水的例子正可供宜蘭參考。
淡水河岸高樓愈蓋愈高,遮蔽山稜線視野,為達到國際城市對「景觀權」視覺管制的目標,新北市城鄉局參考香港、雪梨等國外案例,公告新作法,建案高度至少保留山稜線百分之二十。
陳定南拒絕台塑六輕進駐後,觀光、環保、文化成為宜蘭代名詞。前二十年,還有人抱怨,陳定南剝奪了宜蘭年輕人的工作機會;後來雲林麥寮環境汙染,爭議不休,抱怨陳定南路線的聲音,才慢慢消失。
三十多年來,宜蘭利用自然與文化資源,成為台灣的觀光大縣,宜居城市。歷任縣長施政願景基本上有一致共識,推動「低碳旅遊」及「綠色觀光」。在台灣綠色城市選拔中,宜蘭獲選為最佳「綠色觀光城市」。二○一一年起,連續三年參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宜居城市國際大賽」,亦皆獲獎。
住在宜蘭的作家黃春明表示,蘭陽平原矮房、稻田是獨有景色,美麗景觀,不希望高樓林立,把鄉村風景破壞殆盡。這正是多數人的心聲。
宜蘭觀光雖大力發展,服務業工作機會增加,勞動條件卻維持低水平。就業不易,人口持續外流已成為長期現象。雪隧通車後,土地飆漲,觀光帶來交通混亂,更成為惡夢。
故鄉變得好遠,是宜蘭人的感慨。年輕人在故鄉工作薪資低,到外縣市打拚,返鄉卻買不起房子。「陳定南精神」未必是鐵律,適度的都市更新可能需要。宜蘭縣府應提出新思考,有新突破,創造綠色又富裕的宜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