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課堂坐不住 做事拖拖拉拉 該怎麼辦?

文/劉貞柏醫師 |2015.09.12
2862觀看次
字級

文/劉貞柏醫師

「醫生,老師說毓雅上課愛講話,是不是過動?」

眼前大約六、七歲的小女孩,白白淨淨,羞怯地看著我。「如果白天有帶孩子們出去玩,回家就不會吵。」毓雅媽媽望向對空揮拳的小男孩補充:「那是她雙胞胎哥哥多多。」

多多一會兒打拳、一會兒跑來看我桌上的電腦螢幕,伸手要拿滑鼠玩。

「多多不要這樣。」媽媽出聲制止,回過頭說:「多多有看精神科治療過動症,白天拜託老師拿藥給他吃。以前沒吃藥的時候,狀況更糟……」

有些小朋友上課動來動去,愛跟同學擠眉弄眼,甚至說話打鬧,老師看了不對勁,加上屢勸不聽,於是轉介特教老師評估。若疑似過動,這些孩童會在老師建議下由家長帶到醫院。

小孩為何坐不住?

然而,這些「不守規矩」不能以「過動症」、「注意力缺失」等醫學名詞一概而論。背後的可能原因包括:

◎家裡嚴格學校鬆:在學校跟同學玩很瘋,回到家卻因家教很嚴,所以循規蹈矩。

◎對女生要求嫻靜端莊:家庭文化女男不平等,於是女生活潑的一面只在學校表現。

◎孩子在家裡情緒緊繃:父母失和,孩子常成為被遷怒或父母情緒角力的對象。在學校才能放鬆,整個大解放。

◎在家中排行較小的手足:弟弟老爭不過哥哥。在學校弟弟跟同儕比起來占優勢,較自信活潑。

◎同儕競爭有限資源:營養午餐每天布丁只有多兩三份,吃完的同學排隊,先搶先贏。孩子為了競爭額外點心,吃東西速度比在家快。

從這幾個原因來看,學校著重團體生活,強調競爭表現,鼓勵主動態度。表現不錯的孩童,受到鼓勵更加積極。只不過若分寸拿捏不好,就會被當成搗蛋鬼。

如果家長聽到老師提醒後第一個反應是:「小朋友在家不會這樣啊!會不會是老師誤會了?」心裡築起高牆,便會錯失了解真實狀況的機會。心不甘、情不願地帶孩童看醫生,經評估後發現沒有明顯典型過動症狀,家長就認為孩童被老師冤枉,拿評估結果回去向老師說:「醫生說我孩子沒病〈老師你錯了〉!」

學校老師提出相關建議,家長第一步需澄清孩童在校狀況,比較老師跟家長分別在學校和家裡觀察的是否一致。家庭和學校情境不同,孩童有可能表現不同。對兩邊觀察不一致的地方,不要急著辯白指責,而是想想其中可能原因有哪些。即使真是過動症,也要從正確角度了解疾病。

什麼是過動症?

過動症是一種生理層面的腦部疾病,跟孩童是不是故意搗蛋無關。常見症狀包括:

◎活動力充沛,彷彿一顆用不完的電池:過動兒到陌生地方也很快開始東摸摸、西看看,幾乎不怕生。

◎活力高昂,耐不住性子排隊:看到有趣的東西顧不得其他就衝上去,迅雷不及掩耳,家長要阻止都來不及。在家聽到門鈴響,孩子一邊尖叫、一邊往大門衝,急著看誰回來。

◎若伴隨注意力缺失,做事易拖拖拉拉:不只寫功課耗很久,吃頓晚飯都要花上兩三小時,吃沒兩下就跑到別處看看摸摸。

◎轉換學習環境時,易暴露缺點:家中長輩有耐心,從小跟著磨性子,自我安慰男孩較活潑。然而當進入幼稚園或上小學,轉換到不同環境學習,很快會被老師注意到不對勁,家長獲知疑似過動,在建議下尋求後續評估或治療。

多管齊下

吃藥就能好嗎?

目前市面上並沒有針對過動或注意力缺失的「治癒特效藥」,無法單靠服藥讓腦部「變好」、「恢復」。

「利他能」(Ritalin,英文藥物名「methylphenidate」)是過動及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常用的第一線藥物。常見種類為短效型,每日分次使用。亦有中長效劑型。

關於藥物治療,必須了解:

藥物的功效與副作用

治療目標在於「改善症狀」、「讓症狀跟生活取得平衡」。藥物本身無「治癒效果」,因此劑量「足夠就好」,家長可以在某些時刻降低藥物劑量,例如假日、休閒活動時間、體育課。這些時段孩子不需要高度集中力,藥物可以順勢減量。若是數學課,孩子需要高度集中力學習,這時段的藥物劑量應固定。服用藥物的相關副作用包括失眠、食欲降低等,目前有替代藥物可選擇。

著重孩童「學習狀態」

學習狀態是動態變化,不能單靠片段就下結論。無論有無過動症,孩童若學習遭遇失敗,而失敗原因無法透過大人理解被解除,失敗就導致挫折,多次累積挫折會降低學習動機,最後自我放棄。

很高比例的過動症孩童「最有興趣的課程是體育課」。並非他們的體育有特殊專長,而是其他英數學科因過動症而表現低落,連帶對該學科愈來愈沒興趣,認為是自己能力差、學不好。

低年級體育課的技術成分不高,只要活力十足在操場上衝來衝去就能獲得矚目,於是過動症孩童變得「最喜歡體育課」。

避免給孩子貼上標籤

國內教育環境強調智育,學業表現不好易遭責罵,還被貼上壞學生標籤。貼上標籤後,更易自我放棄,受到菸酒誘惑或交上壞朋友,演變為打架、抽菸等行為問題,更難取下壞學生標籤。

幫助孩子重建自信心

讓孩童發現「原來自己有機會能好好學習,聽懂上課內容!」從惡性循環中改為良性循環,學習與人相處跟社會化成長。

即使因腦部缺失導致智育學習效果差強人意,其他部分仍能順利學習,這才是藥物協助的重點。

典型過動症跟腦部活性有關,吃藥改善症狀目的在中斷學習挫折的惡性循環。寫功課不專心的原因很多,跟環境更是相關,不是光吃「專心藥」就能解決。

拖拖拉拉,是注意力缺失嗎?

「是啊,多多以前上課坐不住常被老師處罰,後來變得不喜歡上學。服藥後坐得住,雖然還是少根筋,但能適應學校,老師偶爾還會稱讚他,於是多多就不排斥上學。」媽媽接著說:「聽到老師這麼講,我怕毓雅也過動,她寫功課總是拖拖拉拉,跟她哥哥很像。」

寫功課拖拖拉拉,不一定是注意力缺失,要先評估孩童基本能力,包括:

◎智能:大腦認知功能相關能力,包括邏輯、空間概念、算術等。

◎視力及閱讀能力:弱視、近視等視力問題。另外有孩童「看讀字」特別吃力:眼睛看物體沒問題,但閱讀文字時,大腦要將眼睛看到的文字「解讀」出來,過程產生問題,造成效率不高,嚴重者可能有「閱讀障礙」,這種特殊障礙患者,說話、唱歌、計算都沒問題,單單閱讀統整能力不佳。

◎書寫能力:包括握力、持筆、手部肌肉運動、協調功能。有的孩子肌肉運動沒問題,但持筆過度用力、手痠、手臂姿勢過度費力,需要多次休息,間接造成寫字拖延時間。

基本能力外,孩童寫作業拖拖拉拉還跟習慣及環境相關:

◎寫作業的書桌椅:有些家庭沒準備合適高度的書桌椅,孩子在過高的餐桌寫功課,增加肩頸負擔,容易肌肉痠痛,無法端正坐姿寫字,在過矮的茶几旁盤坐在地上寫字,或在沙發上靠著扶手寫作業,都面臨類似問題。

◎寫作業的情境:孩子待在書房寫作業,家長在客廳看電視,看到精采處哈哈大笑。孩子受影響,心猿意馬,不斷藉故上廁所、開冰箱、東摸西摸,無法專心。或如兄弟兩人,弟弟年紀小沒作業,哥哥看到弟弟整天玩,自己也無心做功課。

◎書桌旁太多玩具:孩子即使有書桌,旁邊書架上擺滿玩具,孩子眼睛不時瞄一下,腦海想像沉浸在玩具世界,影響寫作業的注意力。

◎作息安排不恰當:孩子洗完澡、吃完飯才寫作業,全身放鬆、昏昏欲睡。卡通看過了、玩具也收起來了,剩下只有寫作業,當然興趣缺缺。父母為了不打擾孩子學習情境,在孩子九點上床睡覺後才看電視。但偏偏九點已到,作業才寫不到一半,該怎麼辦?

以上各種情境假設,是為了從孩童的角度分析問題,避免直接歸咎孩子「不專心」、「不認真」。父母可以利用這種多元化及彈性思考,從細節推敲,發現並且面對真正問題,才能有效地改善孩子的偏差行為。

(摘自《請問醫生,我的孩子有問題嗎?》,聯經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