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抗戰勝利,歷史上有三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八月十五日,日本昭和天皇廣播,向全世界宣告接受同盟國的波茲坦宣言,日本戰敗;九月三日,日本代表在密蘇里艦上正式和同盟國代表簽字,日本無條件投降;九月九日,岡村寧次代表日本政府,在南京向中國戰區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遞交降書,中華民國政府由此之後,陸續在包括台灣在內的各分戰區舉行受降典禮。
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大陸當局選擇了九月三日舉行閱兵紀念,並訂這天為抗戰勝利紀念日。過去七十年來,中華民國政府也訂這日為抗戰勝利,同時是軍人節。
今年九月三日大陸閱兵,折射出不同抗戰史觀的衝突。一是傳統中華民國詮釋的抗戰史,以國民黨為主體,強調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領導抗戰,共產黨無心抗戰,反而藉抗戰發展壯大,扯國民黨後腿。
二是中共詮釋的抗戰史,以共產黨為主體,強調中國共產黨最先倡議全民族團結抗戰,從九一八事變起就在東北、華北發動抗戰工作;七七事變爆發後,宣布與國民黨共赴國難,是敵後抗戰游擊隊的主力,自許為對日抗戰的中流砥柱。
自從連戰十年前赴大陸開啟破冰之旅,這兩種抗戰史觀稍有交集,那就是超越國共兩黨的民族史觀。連戰第一次訪問大陸後不久,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講話時,首度肯定了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貢獻。日前連習會上,習近平也定調,國共兩黨合作形成統一戰線,各自在正面、敵後戰場相互配合、協同作戰,都為抗戰做出努力。
當抗戰勝利的那一刻,國共都是勝利者,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同胞,也是勝利者,都歡欣鼓舞慶祝光復。但之後再次重啟的國共內戰,卻為民族的團結劃下裂痕,也造成兩岸難解的政治對立。近來,兩岸在政治上從「互不承認主權」,走到了「互不否認治權」,但要繼續往下走卻碰上了瓶頸。或許先從抗戰勝利找到共同點,如連習會所倡議的「共用史料、共寫史書」,是兩岸踏出第一步的契機。
國共在歷史上的分合,有太多算不完的恩怨。抗日名將吉星文的叔叔吉鴻昌,因加入共產黨,在九一八事變後組織抗日武裝,被國民黨以「違反國策」罪名處決;而他的侄兒吉星文,後來打響盧溝橋全民族抗戰第一槍,卻在金門死於中共發動的八二三砲戰。還有投身抗戰的台灣人李友邦、林正亨、吳思漢等人,因為國共內戰的牽連,死於白色恐怖的槍下。這些都是民族分裂下造成的悲劇。
許多人批評中共紀念抗戰閱兵,對國軍的貢獻肯定不夠,但回顧這十年來的變化,大陸的抗戰詮釋已漸為修正。相反的,如果自己還在爭論是不是勝利,有沒有光復,又如何更有力地向大陸爭取抗戰史的話語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