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日前陸續提出經濟政策,表示要破除「台灣內需市場太小」的迷思,重視內需市場,由政府引導投資、採購和供給。內需市場若發展起來,就可降低國際景氣的影響。她強調有很清楚的產業目標,也看到台灣有這個內需市場。
台灣經濟一向是出口導向,過去的「經濟奇蹟」也是靠外銷創造。一貫的信念就是「台灣太小」,必須走出去。近年世界景氣低迷,連帶影響台灣;尤其大陸經濟成長放緩,而台灣對其依賴度高,加上兩岸關係的政治因素,乃有回頭審視台灣內需市場的思考,認為太小是「迷思」。
內需市場派呼應蔡英文,質疑「市場要多大才夠大?」表示有企業老闆說,人口五、六千萬的國家,才能靠本土市場培養出國際品牌。他們稱這種「人口論」很容易找出反例,如奈及利亞一點七億人、印尼二點三億,都是窮國。這些反人口論的主張,仍陷於人口論的謬思。拚外銷或內需,其實和人口沒有直接必然關係。
台灣經濟成長率今年「保二」無望,主要因為出口衰退嚴重。台灣內需市場只占GDP的三成;雖然部分國外業者表示有信心,但專家認為,內需市場不像主計總處說的溫和成長。
在蔡英文的「小英基金會」網站上,有企業家倡論「優化內需市場是活化企業的催化劑」,認為未來的創業者,不論台灣或外國,都可以以內需市場為對象,設計和提供優質化產品與服務,逐步拓展國際。最後還是要外銷。也因此蔡英文強調內需、外銷並重。
大陸最近也在討論擴大內需,認為可推動經濟成長,提高國家經濟的自主成長能力。大陸目前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超過百分之七十,商品和勞務出口已占GDP的四成以上,而美國、日本、印度、巴西只有三成左右。擴大國內需求,有利於降低過度對外依賴的風險,提高國家防範外部經濟衝擊的能力。
擴大內需包括擴大國內投資、消費、政府支出,其中家庭消費最重要,因投資可能過剩或不足,政府支出也會隨經濟情勢而波動,家庭消費比較平穩。但消費能力受收入制約,台灣薪資長期不漲,民眾對未來沒自信,手握現金不敢消費,反令國內儲蓄毛額不斷增加。
市場永遠不會太小,也永遠可以做大,端賴政府提出何種政策來擴大內需,把儲蓄的動能引出來。蔡英文稱,未來若執政將推動「未來產業」與「綠色產業」。前者包括物聯網科技、3C產業等,後者要讓能源使用更具效率。未來產業應無疑義,但綠色產業變數多,執行上橫阻不少。
世界貨幣基金總裁拉加德去年十月提出「新平庸」(New Mediocre)一詞,理由是先進國家老人化、少子化,卻又有高債務及高失業率,新興及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減速,全世界又產能過剩,因此低投資、低通膨,造成全球經濟復甦力道疲弱。
台灣經濟無法脫離世界經濟大環境的影響,認為「內需市場太小」是迷思,也可能落入過度內視及保護主義、鎖國心態的陷阱。畢竟台灣仍是淺碟型經濟,內需市場「不大」。新加坡、以色列內需市場也「太小」,但能成為彈丸強國,靠的還是創新,高科技出口。只有打好經濟體質,才是成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