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著大覺寺禪學營的因緣,拜讀了大師的文字,讓我對大師的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了解更多。
大師在我腦海中的輪廓,是一位質樸,豁達,智慧而又樂觀的長者。
就如大師所說,這世間有「清貧的富人」,也有「有錢的窮人」,是貧還是富,各人的標準不同。從幼時的戰亂,十二歲出家,二十三歲隻身來到台灣創立佛光山,如今年近九十,其中歷經的風雨,遇到的各種人與事,對於大部分生活安定的我們也許無法完全體會。但有一點我相信也十分認同的,就是什麼是「真正的富有」,擁有思想的自由才是富有的人,內心的財富勝於金山銀山。
大師最喜與人結緣,我想正是他廣結善緣,報答他人的點滴善意,才使他每每能化解痛苦困難為快樂順達,並安於貧且感受人生樂趣的奧祕吧。
大師每天能寫一兩萬字文章,吃飯最多十分鐘,看報三五分鐘,一天看完幾本書,幾分鐘內就能準備好要演講的腹稿,一天能完成五個人的工作量。每天開會、吃飯、讀書、寫作,大師都是分秒必爭,精打細算。從大師從來沒有給自己放過一天假期,天才不是一天練成的,其中既有大師辛勤的付出,也是多年刻意訓練的結果。
如今暢銷書架上諸如「戰勝拖延症」、「時間管理」一類的書籍十分熱門,可見這個問題在人群中十分普遍。大師身體力行給我們很好的榜樣。行動大於一切,哪怕「只邁出一小步」也「比什麼都不做」強。
讀到大師對生死的看法時,我幾乎是從頭哭到尾。我不怕說出對死亡的畏懼,大多數的人如我一般,害怕使我們總是避諱這個詞。但我從大師的字裡行間看到的,不是對死亡的憂愁和恐懼,而是豁達和坦然,讓我十分欽佩。我們應該要學習大師,放下一些、捨棄一些,才能找到對自己真正最重要的東西。
大師說「生命不在活得多,活得少,重要的是你留下的生命意義」,雖然很難,但我想只要無愧於心就是大愛。
想想我們這一輩子能留下些什麼,又帶走些什麼。我們能帶走的是那些身邊人的印記,該珍惜身邊人的情誼,我們的父母,親友,多多行善助人。
未來是什麼樣,取決於我們今天怎麼過。如果我們能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過,向死而生,不念過去,不畏將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是生命的本質吧。
李奕文(上海/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