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少夫致陳紀瀅信札。
圖/黃議震
文與圖/黃議震
「一事能狂便年少,七旬無改自丈夫」(注❶),這副於上、下聯末安上「少夫」二字的嵌字聯,是金庸寫贈卜少夫的七十壽聯,上聯借自王國維的句子,移用於卜也正適其一生堅執新聞、逆流狂狷的寫照。
卜少夫生於民國前三年,與星雲大師同鄉,都是江蘇江都人。
民國十八年,卜少夫考入胡適時任校長的中國公學,一學期後轉入共黨創辦的中華藝術大學,民國二十六年八月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新聞科。然其錯綜、對立的求學經驗,滋養卜少夫在抗戰時期擔任重慶《中央日報》採訪記者的敏銳觀察,但其奉行新聞「確、速、博」的三字箴言,也帶來不少災難。
民國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中央日報》刊登未署名短訊一則,如下:「據關係方面稱:我與美英之新約,全部業已草成,且經商妥,明年元旦日即正式公布云。」這則卜少夫所寫的獨家新聞,全文三十四字,卻闖了大禍,洩露了外交機密。短訊中所言及的「我與美英之新約」,正是近代史的大事「廢除不平等條約」,訂定「平等新約」一案。
自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進入不平等條約時代。民國八年「巴黎和會」時,中國提出希望列強捨棄勢力範圍、撤出軍隊巡警、中國關稅自主等七項主張,但大會答覆,此類問題不在和會範圍之內。
迨至民國十四年孫中山臨終前,仍念茲在茲未能「廢除不平等條約」,故在遺囑中特勉國人「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時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之後接連北伐、抗戰軍興,修約進度中輟。
至民國三十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國際形勢有利於中國,於是隔年「一九四二年五月,熊式輝主張中國自行廢除不平等條約,宋子文反對,胡適不甚熱心;六月,熊改向白宮行政助理居里獻策,謂美國對華援助物資有限,正應取消不平等條約,給以精神鼓勵。美國政府認為這是惠而不費之舉,經與英國交換意見後,十月九日,國務卿赫爾通知中國駐美大使魏道明,準備與中國談判放棄在華特權及有關問題的條約,另訂新約。同日,英國亦有此表示,繼之為加拿大、荷蘭、巴西等國」(注❷)。
十二月底,卜少夫從《中央社》得到英美即將與中方簽訂「平等新約」的消息,搶得獨家新聞,二十七日見報後美國駐華大使高思(Clarence E. Causs)向外交部提出嚴重抗議,指責中國政府違反外交保密協議。
在外交部部長宋子文究責下,《中央日報》社長陶百川為「新約洩密」案向中央引咎辭職,採訪主任卜少夫也自請處分。
「三十二年一月下旬,中央黨部處理該案的結果,認為採訪主任有聞必錄,登載與否,責在編輯,所以總編輯袁業裕先生奉命交軍法審判,但少夫兄仍被罰薪三個月。後來袁總編輯經我(陶百川)懇請葉楚傖先生保釋,不了了之」(注❸)。
這場「報難」使陶百川與剛上任二十七天的採訪主任卜少夫雙雙離開《中央日報》。
不久,陳布雷六弟陳訓悆掌《中央日報》總編輯,陳布雷囑卜少夫輔佐其弟,因此卜少夫又回到其闖禍的《中央日報》,繼續「無改自丈夫」地,掀起許多新聞的波瀾。
注釋:
❶出自《卜少夫這個人》。
❷出自郭廷以著《近代中國史綱》。
❸出自陶百川的〈少夫與我共報難〉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