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瑞騰
從時間上來說,施叔青出生於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日,稍後的二十五日上午十時,國民政府在台北公會堂接受日本投降;其實,稍早的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已宣布投降,並於九月二日在東京灣美國密蘇里號戰艦上簽字,二戰結束,台灣脫離日本統治。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施叔青出生於鹿港。善於經商的泉州人,渡過黑水溝來到了這裡,營造了一個繁華港市,從一七八五到一八四五,堪稱輝煌的黃金年代,是「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老二;但施叔青出生的時候,鹿港已經沒落,老街盡是滄桑。
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施叔青的小說處女作〈壁虎〉發表在《現代文學》23期(一九六五年二月),同期作者有姚一葦、何欣、張健、七等生、白先勇、陳映真、劉大任、葉珊、白萩、邱剛健等。這意味著十七歲的施叔青,將與諸多名家並駕齊驅,馳騁在台灣文學的草原上;事實證明,她不讓鬚眉,從荳蔻年華到一頭銀髮,她亦雄亦秀的文字風采,始終吸睛,從《約伯的末裔》(一九六九)、《拾掇那些日子》(一九七○)到九○年代的《香港三部曲》、跨世紀以來的《台灣三部曲》,她通過小說,把台港及離散華人放入近現代時空脈絡中進行反思,堪稱戰後最具代表性的台灣作家之一。
超過半世紀的寫作歲月,施叔青從鹿港到台北,從台灣到美國紐約、到香港,回台數年後再赴美,此期間經由旅行,她又不斷移動位置,空間的跨越,展現在她的創作文本中,在她的筆下形成巨大的格局;在時代的滄桑及環境的變遷中,女性的處境及其奮起,恒是她最關切的一個主題。
不只寫小說,她歡喜旅行,熱愛戲劇,精於藝術鑑賞,用散文寫下她諸多美的感受;有感於歷經文革,文藝心靈備受摧殘,她和當代多位作家對談,希望做最根本的探求;她潛心學佛,通過高僧曲折跌宕、修行弘法的一生之書寫,印證枯木開花的奇蹟。
二○○八年,施叔青獲國藝會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這是台灣女性作家首位獲此殊榮者,我應邀為她撰寫「素描」、選介「作品」、編寫「紀事」,刊於頒獎典禮專刊上,利用機會探討了她跨國界的文學版圖;二○一○年,施叔青從紐約將她兩個三部曲的手稿帶回台灣,親自送到我所任職的台灣文學館,台文館為她辦的捐贈展以「為土地立傳的大河之作」為名,正著眼於她是第一位以大河小說(三部曲)為土地立傳的女性作家。
二○一二年,台師大禮聘施叔青為講座教授,在簡瑛瑛教授的策畫下,該校應華系於二○一四年十月間舉辦了「跨國華人書寫.文化藝術再現:施叔青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作品手稿特展」,展覽以「以筆為劍書青史」為名,和台文館所辦前後輝映;研討會計三人主題演講、二場座談(十二人引言)、二十篇論文,規模宏大,設計精細。會後經審查及修改等學術程序,論文集即將出版,我在活動策畫之初即參與討論,一路看著它向前順利推動,深感施叔青文學之廣闊深邃,論述者之踔厲風發,執事者之敬謹慮周,諸事圓滿,乃援筆宣之,並以為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