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部落客在文章裡寫道:「台灣的自發性一胎化可能是場危機。」有天他問孩子:「你們班上多少人有兄弟姐妹?」答案是:全班三十五人,只有七個人有一個兄弟姐妹(約兩成),其他都是獨子獨女。
傳統上孩子的人際關係,父母屬於第一圈,兄弟姐妹是第二圈,好朋友、好同學屬第三圈。兄弟姐妹有既競爭(吵鬧、爭寵、搶玩具)又需合作尊重的關係。後者使他們懂得分享,知道自己的強弱點,學習在意見衝突時妥協,達成共識而和諧相處。
在傳統的多子女家庭,透過手足關係,這種人格的練習是自小開始的,這是擁有兄弟姐妹的優勢。家庭背景的潛移默化會跟隨一個人一生。
台大教授林萬億認為,少子化對人際關係帶來巨大衝擊,以往家庭的「兄弟(姐妹)軸」消失大半,「親子軸」可能過度聚焦,孩子更自我中心,出現不喜與人交往的性格,不易培養面對挫折的情緒管理。缺乏承擔照顧弟妹、協助家務的機會,也不易培養責任感。
沒有兄弟姐妹可供學習相處,家庭功能失去一半。許多孩子在爸媽、爺奶呵護下長大,習慣經營與長輩的「垂直關係」,卻使得與同輩「平行關係」社交能力不及格。
一個人沒有兄弟姐妹、朋友、同學的「同儕軸」影響會擴大。獨生子女急需朋友,以取代家庭的手足之情,但從小膨脹自我的獨生子效應,可能延遲個人的成熟度,被寵壞小孩的人際能力弱化,使「同儕軸」的關係變得複雜,畢竟沒有血緣關係,友情模式可能極好,極壞,起伏跌宕。
在學校裡,近幾年因為「人際溝通不良」的輔導個案爆增,幾乎占了輔導量的一半,問題大都是:被罵白目惹人厭、不會閱讀別人的情緒。這些「不良素行」導致膨脹的自我反而墜入缺乏自信的泥沼,對個人打擊很大。
因從小沒有兄弟軸,平行同輩關係的學習機會,容易被同學排擠。而手機與社群媒體會讓他們容易躲入網路世界、虛無世界,以「數位軸」取代該有的「親子軸」、「兄弟(姐妹)軸」、「同儕軸」,結果更糟,社會間人際關係冷漠。
面對沒有兄弟姐妹,不懂同儕相處之道的孩子,爸媽要為他們創造同儕關係。例如,多舉辦家族聚會,鼓勵孩子與堂表兄弟姐妹往來,建構介於「第二圈」、「第三圈」之間的「家族兄弟姐妹軸」,這種有血緣關係的「同儕軸」有更強的手足情感凝聚力,會重複經歷吵架過程的溝通、讓步、失去、同理心,使人得以健康長大,心智圓融成熟。
在少子化社會,父母還要多鼓勵孩子參與同學活動,增加同儕相處機會。對青少年來說,社交能力並不是天生就有。它就像學腳踏車一樣,是可以透過學習而獲得的,討論去哪裡玩,合辦生日慶生,同樣也會經歷爭執、妥協,達成共識的過程;建立友誼關係,將會是陪伴一個人一生的友愛、情緒抒發管道。
「兄弟(姐妹)軸」逐漸減少、稀釋,所謂稀釋是指不像從前,兄弟姐妹都有;未來,某些親屬稱謂可能變得更稀有。因此,兄(姐)友弟(妹)恭的手足友愛更重要,能使家庭親情更鞏固,進一步使社會和諧。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