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在這次颱風後要打個問號。有些地方原水濁度飆高,減壓停水,民眾擠向賣場買水,排隊等得火大起爭執。有些地方停電,民眾嫌復電太慢,把氣出在台電身上;拿球棒砸工程車,圍毆維修人員。被打傷的台電員工說「讓人很心寒」。
有兩名大學生想認識、感受生長的台灣土地,徒步環島,沿途碰到許多熱心人,請吃飯,搭便車。颱風來時,他們在風雨中前進,一天收到十六罐飲料,讓他們直呼「台灣最美的風景果然是人」。
台灣的人心美不美,似乎顯得矛盾。有人在臉書抱怨台電人員「怠惰」,說他們在放「颱風假」,「不顧人民死活」。也有人說,如此大的風雨,走路都難,這些批評者缺乏同理心。宜蘭一家早餐店則發起「台電人員買早餐不收費」,希望給他們鼓勵。
社會多元,一樣米養百樣人,可以說明這種矛盾。但從前似未聽聞颱風過後,毆打台電人員的事,為何現在如此?台灣愈來愈民主,講究自由,主張維護個人權益,因此人們不再默默承受不公平、不正義,甚至「不合我意」的一切。
多數人的心美,少數人較不美。但在極端情況下,心美的人可能變得不美,這是所謂「患難見真情」的衍生意義。當事不關我,我樂於助人、表現善良一面,如遇到外國遊客迷路,熱心指點途徑。但當事關「我的」,則連搶停車位,都會發生肢體衝突。車輛擦撞時,下車無不吵架,理虧者硬拗絕不賠償。反正都是別人錯。
放大至整個社會來看,多的是「垃圾在哪裡都可以,只要不在我家後院」心態。許多權益運動接近「潔癖式」的民粹,拒絕「各讓一步」的協議。「蘇花改」工程近日貫通觀音隧道,這條給「花蓮人回家的路」,因環保運動者堅持理念,曾與花蓮人激烈對峙。
許多社會運動中,聲張權利者提出強烈要求,一定要政府或企業全盤接受。這種是非題、二分法的「必須合我意」作為,往往脫離理性,沒有對話空間。在政治性抗爭中,零和遊戲更常見。政治運動牽動甚廣,吸引全民關注,加上政治人物穿梭其中,為爭議話題「加料」,造成「風行草偃」效果,使一般民眾也有了「除了聽我的,其他免談」的心態。
台鐵每天接的客服電話「十通譙罵、一通感謝」,客服人員表示「奧客」愈來愈多,更是「尊重變少了」,尤其當牽扯退票等金錢爭議,因為「不合我意」,旅客常「理不直卻氣壯」。日前網路「一位空服員的告白」直言:「我們和消費者的關係是公平交易,他們花錢買的是服務,而不是服務生的尊嚴。」引起大量服務業人員按讚。
颱風來襲,反課綱學生終於回家了。當他們與教育部長對話時,不斷打斷部長發言,僅要部長回答撤不撤課綱、下不下台兩道「是非題」,變成單方「要求」,而非雙向「溝通」。
近年來,許多場合都可見「尊重變少了」,當台灣變成一個習慣用批評他人彰顯自我,沒有同理心,沒有彼此的體諒包容,沒有心懷感恩,這樣的社會的確是「讓人很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