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勝利70周年系列芷江受降宣告侵華戰爭結束

賴台生採訪報導 |2015.08.01
1400觀看次
字級
歷經八年苦戰,在此會場終結戰爭。圖為受降典禮會場。圖/賴台生攝影
日本投降簽字典禮籌備處所有職員合影留念。 圖/資料照片
芷江在八年抗戰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圖為受降紀念碑。圖/賴台生攝影
中國遠征軍前往緬甸作戰,立下戰功。 圖/資料照片
飛虎隊紀念館收藏隊員當年戰鬥和生活的用品。圖/賴台生攝影

文/賴台生採訪報導 圖/賴台生攝影

選在芷江受降,主要是因為芷江建有二次大戰中盟軍在東方的第二大軍用機場,為當時飛虎隊支援中國抗戰的重要基地,擔負空中作戰、切斷日軍後勤補給線、封鎖長沙、湘江和京廣鐵路運輸,阻止日軍進攻大西南等重要軍事任務,在八年抗戰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對日抗戰初期,國軍在毫無外援的情況下浴血抗敵,國民政府採取「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持久戰略,延滯日軍兵力,迫使日軍在管理遼闊的中國領土處處「捉襟見肘」,同時減低日本開闢新戰場的兵源,粉碎日本軍閥「三月亡華」的迷夢。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翌日,美國對日本宣戰。十二月九日,中國正式向日本宣戰,並加入同盟國。不久之後,除了先前與日本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以外,英國等同盟國也對日本宣戰,從此國軍不再獨立對日作戰。

日軍慘敗 譜勝利樂章

美國加入二戰後,通過滇緬公路和「駝峰航線」,從緬甸、印度向中國運送作戰物資,支持中華民國繼續抗戰。世界各國基於各自利益,希望中國牽制日本陸軍主力,也陸續加入二次大戰。

國軍經過三次長沙會戰及常德會戰,成功將日軍阻擋在湘北新墻河以北,戰況逐漸轉好,民國三十四年四月至六月的湘西會戰,日軍慘敗,敲響日軍的喪鐘。兩個月後,日軍代表進入芷江縣城,簽訂投降書,歷經八年艱辛歲月,中華民族以無數鮮血、生命譜寫出勝利樂章。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政府向全國廣播天皇「停戰詔書」,二十一日,日本在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經與國軍聯絡後,派代表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參謀橋島芳雄中佐、前川國雄少佐、翻譯木村辰南,搭乘一架有紅十字標誌的日軍零式運輸機,在一隊中國空軍P-51戰鬥機押送下飛抵芷江。

陸軍總司令部總參謀長蕭毅肅主持日軍投降會議,其右為美軍魏德邁將軍代表波特勒,其左為副參謀長冷欣。今井武夫向中方代表交出在華兵力部署圖,簽署投降備忘錄。芷江受降宣告日本侵華戰爭結束。

記取教訓 不重蹈覆轍

選在芷江這個並不出名的地方受降,主要原因是芷江建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在東方的第二大軍用機場,為當時飛虎隊支援中國抗戰的重要基地。

芷江機場身兼國民政府的前進機場、盟軍戰略空軍基地,擔負空中作戰、切斷日軍後勤補給線、封鎖長沙、湘江和京廣鐵路運輸,阻止日軍進攻大西南等重要軍事任務,在八年抗戰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受降館位於侵華日軍投降的舊址,是大陸唯一專門紀念抗戰勝利的受降標誌性建築,一九八五年,修復後的受降舊址對外開放,一九九五年在受降舊址附近擴建、新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展出文物包括日軍電文、降書,日軍在芷江獻交兵力部署圖的內容,湘西會戰中繳獲的日軍的頭盔及武器,飛虎隊員慶祝日本投降寫的首日封等。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宏說「還原歷史、尊重歷史,是我們現在需做的事」,除了尊重、還原歷史,後人更不能忘記歷史的慘痛教訓,不再重蹈覆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