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自學,行不行?

文/陳至中、顏伶如、黃貞貞、張若霆 |2015.07.12
4727觀看次
字級
在家自學法規雖引起爭議,但多數民眾仍支持孩童需至學校接受教育。圖為歐洲一所小學。圖/黃齡儀
台灣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陳怡光(右一)說,台灣的升學制度,永遠是把「公平」放在前頭,但卻不是「真公平」。圖/林琳
二○一○年一月在家自學團體代表及學生等在台北市召開座談會,呼籲北市制定高中自學法源依據,隔年台灣開放高中階段自學。圖/陳俊諺

文/陳至中、顏伶如、黃貞貞、張若霆 圖/中央社、網路

本版專題節錄自《全球中央》雜誌2015年7月號,http://www.cna.com.tw

台灣

突破傳統升學體系

自學人數逐年成長

台灣開放高中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自學)即將滿四年,隨著人數不斷成長,如何銜接大學教育,讓教育單位傷透腦筋。許多自學生卻不緊張,他們勇於突破制式升學途徑,主導自己的人生藍圖。

根據教育部統計,九十二年開放自學時,全國只有三百九十二人申請,至去年已超過二千五百人,成長幅度驚人。

目前就讀於東吳大學哲學系一年級的徐愛禾,是首屆高中自學生,她從國小開始沒有在學校讀過完整的一個學期,如今她進入大學,展現出異於一般學生的適應力。

徐愛禾有著年輕人的靦腆,但講起自己的學習歷程,卻是滔滔不絕,談吐之中充滿自信,且一字一句條理清晰、脈絡分明,和習於跳躍思考和片段資訊的網路世代青年,有著天壤之別。

徐愛禾認為,自學生的學習方式,反而更接近大學模式。她們從小就學會安排課表,自己掌握讀書進度、分配時間,多方嘗試不同的領域,甚至每天堅持運動三小時,都讓一般體系的學生望塵莫及。

徐愛禾發現,許多人被學校管慣了,到了大學反而不知道怎麼學習。大學學習和同儕相處,自學生都自己克服,但升學制度對自學生的不友善,卻無法憑一己之力解決。精通英、德、法、日、西班牙、閩南語、客家語、甚至是手語的徐愛禾,甄選填了三所大學外語系卻全部落空。

徐愛禾說,她不是不能準備學測,只是她正好到德國學習一年,回到台灣只剩五十天就要考試,對答題模式也感到陌生,不同體系的學生,卻用一種考試鑑定,是非常「不科學」的事。

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陳怡光也質疑,自學生多元學習,到頭來為了上大學,還是得讀那幾科。陳怡光表示,美國哈佛大學每年要拒絕一萬多個滿分學生,因為他們真正看重的是學生是否善用自己所屬的環境資源。

不過陳怡光也提到,應屆考大學只是眾多出路之一,自學生的視野更寬廣,就像許多英國十八歲青年先去壯遊一、二年,之後再回去念大學。許多台灣自學生也是這樣規畫,趁年輕豐富人生閱歷,或是打工籌措大學學費,畢業後就不用揹學貸。他幽默地說,現在台灣少子化很嚴重,每晚一年去考大學,都會少幾百個到幾千個競爭者,「所以,真的有必要那麼急著去念大學嗎?」

美國

在家自學逾百萬人

各州規定寬鬆不一

根據美國聯邦政府統計,在二○一一到二○一二學年當中,全美約有一百八十萬名學齡兒童在家自學,美國各州州法對於在家自學的法律規範寬鬆各有不同,約有九個州的州法規定,想要讓兒女在家自學的家庭,父母至少要具備高中以上或同等學歷才符合資格。

從地區分布分析,在家自學的家庭集中在美國南部、西部,但確切人數並不容易掌握,因為德州、康乃狄克州與奧克拉荷馬州等州的州法,並未強行規定在家自學的家庭,必須向學區或教育主管機關辦理登記。

一般而言,在家自學者擁有較大的「教育自由」,可以依照孩子的個人興趣、健康狀況、心智年齡成熟度、學習能力等,自行決定學習內容、上課時間、教學方式。對於兒女較喜歡的科目,家長可以提供比學校老師更長時間的教學,授課內容也可以更加深入與廣泛。

「情緒自由」也是部分美國家長選擇讓孩子在家自學的關鍵因素之一。有時孩子在學校遭到嚴重霸凌,老師、學校甚至學區卻無法妥善解決問題,最後家長只好選擇退出制式化的教育環境,讓兒女在家自學。另外,在信仰方面有著特殊追求的家庭,在家自學是讓他們保存並享受「宗教自由」的重要管道。

除了有機會到博物館、動物園等地點校外教學,平常在家自學的孩子多半活動空間就是在家裡,比一般就讀公私立學校的孩子缺少了與其他同學團體互動的機會。家長會自行尋找社區中適當的活動,鼓勵孩子參與之外,隨著社群網站發達,如今越來越多在家自學家庭組成社群,定期為孩子舉辦團康活動或各種球類競賽,培養團隊精神與默契。

如同「聰明絕頂」是在家自學孩子經常讓人立即聯想到的特質,「社交笨拙」也是他們難免給人留下的刻板印象。

新聞網站Examiner.com自由撰稿人惠蘭(Corey Whelan)分析,在家自學家庭的家長為了增加孩子的社交機會,雖然常與其他自學家庭往來,但這些人際脈絡當中,卻很少包括形形色色的各種不同對象。「這可能會限制了孩子的社交經驗,導致他們很難真正學到如何妥協與化解衝突」。

英國

規定寬鬆 修法呼聲高

在家自學的風氣在英國並不普遍,今年一起倫敦十六歲青少年詹姆仕,因為重度殘障離開學校在家自學,長期待在空間狹小的自家地板上,嚴重與社會脫節,也未獲得適當教育。社工人員經過三年多努力才將他順利帶離家中,在家自學問題受到社會矚目也引發討論。

根據英國教育部制定的在家自學準則,父母如果決定讓孩子在家受教育,不需要註冊或獲得當地政府同意,地方政府官員對於在家自學的教育內容也無權過問。不僅如此,有關在家自學的教學時數、課程,上課地點等,家長也不需要提供給主管機關。

英國的基本教育從五歲一直到十六歲,家長可以合法選擇在家教育小孩。家長本身並不需要是合格的老師,在家自學除了由家長自己授課,也可以聘請老師到家中教課,教學內容與時間自己決定。

英國國會下議院資深議員、前教育委員會主席薛爾曼直言,英國目前對有關在家自學的法律規範根本是個「醜聞」。他說,「如果我們再不採取行動,將會再發生令我們後悔的悲劇性結果」,目前的法律使地方政府完全無法監督在家自學孩童的情況,現在已公開的案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主管兒童教育與技能的Ofsted(教育標準局)主張,所有在家自學的案例都應該強制登記,這有助讓主管機關掌握,地方政府監督那些狀況比較脆弱的在家自學孩童的進度及安全。

曾任中學教師,目前在倫敦地方政府擔任在家自學督察員的穆尼也認為在家自學的相關法律並不周延,必須儘早修法,否則將會再有悲劇發生。

加拿大

網路發達 自學風日益蓬勃

加拿大在家自學風潮興起於一九六○年代。當時許多家長認為,學校制式教育太過權威,競爭激烈,不適合兒童成長,於是紛紛成立一些「自由學校」。這些「自由學校」規模都很小,以兒童為中心。至一九七○年代,許多這類的「自由學校」演化成所謂的「另類學校」,並被當地教育局接管。

加拿大宣揚在家自學不遺餘力的作家兼教育家普利斯妮茲認為,這個方向是錯誤的。她指出,正規的學校教育不夠全面,僵硬且制式化。

在家自學的「另類學校」逐漸為各地教育局接管之時,普利斯妮茲仍決定不讓自己的兩個女兒進入正規學校,寧願讓她們留在家中接受父母的教導。

普利斯妮茲倡導的在家自學運動,一開始並未獲得廣大的回響。一九七六年,她與丈夫羅夫共同創辦了《自然生活》雜誌,與加拿大人分享在家自學的經驗。很多家長都來信詢問在家自學的合法性。

普利斯妮茲表示,學童在家自學的權利受到加拿大憲法保障,然而許多教育局官員卻不知此一憲法保障的權利,不時會來騷擾在家自學學童的家長。

由於普利斯妮茲發行《自然生活》雜誌的影響,許多有意讓孩童在家自學的家長,因此能夠藉此雜誌聯合在一起,使得加拿大的在家自學運動日益蓬勃。

這些家長們不但在各自的省分成立了在家自學協會,同時也成立了全國性的「加拿大在家自學者聯盟」(Canadian Alliance of Home Schoolers)。藉此,家長不但能互通有無,還可集體向當地及聯邦政府爭取應有權益。

二○○二年,為了服務全球愈來愈多在家自學家庭的需要,普利斯妮茲又創辦了《生活學習》雜誌,發行地區遍及三十個國家。

普利斯妮茲表示,由於父母對在家自學孩子們的尊重及信任,孩子在生活學習中有很大的主動權,培養出他們獨立自主的人格。

提倡在家自學者認為,孩童天性好奇、獨立、積極,且是自我導向的學習者。家長及成人們可以鼓勵孩童,豐富他們的學習環境,提供適當資源及行為準則,對孩童優異的表現及成就予以獎勵,對他們犯的錯誤予以指正等,但千萬不可以正規學校教育的方式,干涉孩童的自我學習。

在家自學提倡者特別強調,家長若欲讓子弟在家自學,自己最好要先拋棄曾在學校受教育的制式觀念,在家自學的意義為自主及主動學習,而非依賴外面的「專家」告訴孩童何時、何地該學習些什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