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小學生都抱怨國際新聞少

 |2015.07.11
1863觀看次
字級

「每天看電視新聞,都是台灣的割喉、車禍和酒駕,每半小時重播同樣內容。為什麼不能多講點敘利亞的事?」彰化縣四個小四女童在校園發起義賣,連署幫助敘利亞難民。她們是從兒童報紙看到相關報導。連署過程中發現,台灣人是不關心國際的。

台灣長久處於「內視」狀態,主流媒體的國際新聞篇幅少,只有「特大」事件才重視,如希臘債務。由於大家習慣「考試有考才會念」,今年指考地理科展現全球視野,打破國與國的疆界題型,全球移動入題,包括國際移工、台商布局。以「考試引導教學」來說,這是很好的出題方向。

媒體不重視國際新聞,是因台灣太本土,只管自家院子的事,台灣年輕人愈來愈像井底蛙。指考地理科不只要考生「知道」時事,更要判斷分析,建構自己的價值觀,看得出命題者希望培養出具國際觀人才。

香港被英國統治百年,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英孚英語熟練度指標測試六十三國七十五萬名成年人,上海的英語熟練程度首次超過香港。駐香港的匯豐亞太區主席大衛.埃爾登在二○○○年就曾抱怨,在北京和上海招募的員工,雖然從未離開大陸,英語講得比香港員工更好。

在大陸,幾乎人人都在力爭上游,上海年輕人更忙著國際化。世界性城市都說英語,香港的新加坡和上海對手了解這一點。

暑假到了,新竹縣舉辦「國際有機農村體驗營」,強調在「全英文環境」中認識農村生態,六個梯次全部爆滿。有個小學生表示,「就是英文不好才會來的」。

所謂全英文環境,是邀請十位來自巴西、印尼、馬來西亞、捷克、香港等五地青年擔任營隊輔導員,這五個國家地區,都不是英語系國家,不知道是主辦單位「誇大其詞」,還是對國際認識不足。

台灣的有線電視有不少英語播出的國際新聞頻道,但大學生能夠聽懂的不多,這也阻礙了國際化。國中會考納入英聽,目前還不知道會有多大效果;但考慮到英聽教學的城鄉差距等問題,恐難樂觀。

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去年以長篇專文報導,台灣有亞洲最佳的新聞自由,但對國際事務缺乏興趣,反而多是緋聞、瑣碎社會新聞,加上二十四小時播出,一再重複,彷彿就是世界大事。如果不改進,台灣民眾將繼續忍受腦殘新聞的轟炸。

媒體推說觀眾不喜歡看國際新聞,但長久沒接觸的觀眾,譬如在不清楚希臘、歐盟歷史背景和債務由來的情況下,會對「沒頭沒尾」的國際新聞有興趣嗎?

大陸電視媒體多重視國際新聞,常針對當日國際新聞動態,挑選具話題性、影響力的國際熱點,如南海議題、敘利亞問題、美日韓聯合軍演、歐債風暴等,邀請學者專家剖析,以「聽到世界的聲音」標榜。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近日投書媒體,指出「想法(idea)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非常珍貴的資產。想法的落後,比科技的落伍更可怕。」台灣逐漸失去有「想法」的競爭力;雖然一直強調創新,但沒有國際觀,很難有真正的創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