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信主的人,但娘家母親篤信佛教,皈依在樹林海明寺,悟明法師門下。母親健康時,每次海明寺法會,我們幾個姊妹,都會陪伴母親前往,所以很早就與佛結緣。
最近因為慈濟內湖保留地變更一事,引起社會一陣譁然,佛光山被波及,遭受池魚之殃,大師有感媒體對佛教殘忍的殘踏,因而有話要說,為出家眾及佛光山的形象說一些公道話。
大師安貧樂道,本著人格道德為君子之本,不好積聚,不好私蓄,什麼都和人分享。所以大師弘揚的佛法是入世的。我因同事劉老師的因緣,曾參與佛光山「翰林學人」研討會,上山聆聽大師開示,並多年為香海出版社校對出版品,大師曾賞紅包一個,至今還保存著呢。
大師為弘揚佛法,除佛光山的建設,建立的寺院遍及五大洲;為推廣教育,創立南華大學、佛光大學、普門中學、均頭國中小學、均一國中小學;為文化藝術事業,有人間福報、香海出版社、人間音緣……。這麼龐大的事業,大師從不認為是他一個人的,因為他秉持的原則是「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大師悲天憫人,樂善好施,金剛經上說「布施要無相,度生要無我」,奉獻的精神令人敬佩、尊崇,大師之名實至名歸。
當然這麼龐大的佛光山事業,靠的是佛光山信眾的護持成就的。大師雖是領導人,「以空為樂」的生活,想必信眾也受到感召。他們的作為正如聖經馬太福音六章十九節:不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地上,只要為自己積蓄財寶在天上,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張澄子(台北/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