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在〈 人間因緣的重要〉的文章中,將一生的成就歸諸於用心看懂了眾緣合和的因緣,與佛陀證悟的「緣起性空」基本意義是:「空依有立」、「事待理成」、「果由因生」,佛陀是人成的,能夠成佛,是多少的因緣才能成就從人到佛。文中分八個段落娓娓道來因緣的重要:1.審查自心,發覺貪瞋無明;2.找到目標,禪坐念佛豐富心;3.安貧樂道,成為重要肯定;4.看清因緣,凡事不被動搖;5.不愛金錢,早已養成習慣;6.發心建寺,十方資源相助;7.各洲善信,如同觀音相助;8.擁有因緣,就是擁有真理。通篇細數大師從出家、修道、弘法、建寺、辦學,遇到許多的善因好緣,成就了今日國際佛光會遍布全世界,擁有兩百多個道場、五所大學及中小學等事業體,讓佛光能普照三千界、法水能長流五大洲。
佛法浩瀚無邊,無所不包、無所不曉。大師已將釋迦牟尼佛所講人間佛教理念應用在世間。大師為什麼有如此的大智慧?因為他了知因緣果報,處處都在修行,廣結善緣。具足善因、善緣,作什麼事情,都能有所成就。
因緣果報,是由起心動念所感召的,無論是佛法,或是世間法,皆離不開因緣果報之理。現在種下善因,將來必能得善果。例如擁有富貴之後,若失去了正確的人生方向,富貴就不能長久。相反的,若擁有權勢富貴,能本著慈悲心、廣修一切善法,當下就是菩薩化身,權勢富貴便能持久,前途也就越來越光明。
古德有云:「有因有緣事易成,有因無緣法不生。不信且看寒江柳,一經春風枝枝青。」,能夠明白佛法及因緣的道理,便能改變、提升自己的命運,學業、事業、道業也皆能有所成就。佛經亦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無論學業、事業、做人處事,或是修行,都得從因上努力,將來的成就,才能步步高昇。因此,菩薩知因識果,知道因即是果,絕對不會離開因,而另外找果。
佛法也講因緣果報,因就是從自己做起,多種善因、結善緣,自然就會有好的果報。儒家經典《大學首章》言:「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即是格除心中的煩惱、妄想、五欲七情,如此即可「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人心純淨,實為社會安定的基石,人人能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從自身做起,平時廣結善緣,無形中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進一步便能使國家社會的實力獲得提升。
大師的文章,從他自身的實修事證中,印證了因緣的重要,也告訴我們因緣果報的道理,即是從因上努力,做一分,就得一分;做十分,就得十分,能夠確信此理,時時刻刻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善念,則天天是好日,時時是好時,處處是淨土。 古苓光( 台北/國防醫學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