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懷大眾 示教利喜

陳惠珠(新北市/義工) |2015.06.24
378觀看次
字級

捷運淡水線往北投方向,出民權西路站車子走出地下,常遇到陽光迎面而來,讀《貧僧有話要說》,就如同坐在車上,突然出到地面的剎那,感受一片光明照入幽暗車箱四周,照入心中,出現一句「好亮」,此時許下心願要將未來設定為「活力人生」!

貧僧每一說都充滿著真誠,年近九十歳的星雲大師娓娓道出,來台六十年已做、力做,引導佛光山徒眾及信眾在全球五大洲做著人間善美、淨化的事,只因為佛陀為示教利喜降生人間,何況佛教徒每天早晚課也都會發願:「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讀著貧僧文章處處見大師的示教利喜。 

    細細閱讀貧僧之說,食衣住行皆包括,育樂賑災救濟不缺席。在用錢方面,第一說「我還是以貧僧為名吧」大師提到,花費那麼多錢財,成就了那麼多的事業,到了現在年近九十,感到自己只是貧僧,因為成就的一切都不是他的,都是大眾和社會共有的。正如佛光山成佛大道上的楹聯:「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

大師多年來所運用的金錢數目令人深感不可思議,在〈我究竟用了多少錢〉,大師告訴大眾數十年來自己是過路財神,經手幾千百億。讀到幾千百億的數字,心中想:是如何的一個人,無私無我,將天文數字的錢用在教育、文化、慈善上而心中無錢的存在,口袋無錢的蹤影。

大師「用錢」的理念,在第六說「人間因緣的重要」可窺見一斑,早年的貧窮及叢林教育,讓大師養成「不蓄金錢、不愛金錢」的習慣。但是,大師發現只要發心辦學,很多因緣尤其是建設經費,就會集中而來,但大師秉持「好因好緣也不可以隨意濫用」,真是令人敬佩的智慧語言。一般人是,要給我的錢越多越好,或者要求對方給一張空白支票,數字讓自己隨意填,但是星雲大師將信徒的每一分錢都化作施者的功德。

宋朝蘇軾《赤壁賦》一文:「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蘇大學士不取非分之財,而星雲大師是將各行各業人士善舉,視同觀音相助,他感謝大眾給他的諸多因緣,但是如果沒有觀音的心,如何看到別人是觀音的行為?貧僧是真菩薩!

    貧僧之說的人生智慧語言,常是隨手拈來,句句珠璣。

第七說的-好因好緣是要承繼於將來,何必在這一時就把它享受完呢?

平日生活當然希望自己和家人都是好運連連,今日讀到好因緣不要一時享受完,好運連連的想法有著轉變,下次人生有些許挫折或不順遂時,會告訴自己,不要氣餒,好運只是先存起來,只要向前行就會和它相遇,這時心中活力再現,有貧僧大師真好。

    至於讀二十說的「可與不可」-自己要有能量,才會有外緣,「能」是因,外緣是「緣」,有了「緣」沒有「因」,也不能成長啊!好比風調雨順都有了,沒有種子,又哪裡能生長呢?放下文章自問,三十多年的職場生涯,是否薰習爾虞我詐,自視甚高的習氣,在「自己要有能量,才會有外緣」的語句中,多年來的人我相處的疑惑,此刻找到答案,一切因緣要看自己是否有能量,機會不是強求可得,人際關係更不可能建立在無緣中,慶幸自己沒有造太多惡緣,也對過往得不到的人事物,有了更正確的心情接納那些曾自以為是的遺憾。

中國人忌諱談生死,大師的三十二說「我對生死的看法」,敘述他年輕時最顧忌,就是怕死亡時非常痛苦,讓人家笑話,一個出家人,怎麼在生死關頭還這麼痛苦、不捨?因此,大師一直自我訓練,怎麼死亡才是最好。這一段對我是也是催淚點,一個出家人年輕時就想到死亡的事,還先訓練如何面對那一天,讓人敬佩大師對生死的真確認知。

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莊子在妻子往生時更擊盆高歌,告訴帶著懷疑眼光的朋友,人死只不過是恢復原來的樣子罷了,這如同春夏秋冬四季循環一樣。莊子覺得對死亡沒有必要恐懼與悲傷。西洋人也說,人一生是「向死的存在」,死亡之路在出生的時候就帶來了,然而貧僧大師說得更好:「人的一生,活的歲數多、歲數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留下的生命意義。」 

    周遭的人常會問,自己的未來要到那裡去?有些人會回唱「我的未來不是夢!」,而大師在文中教導讀者,生死可以無懼但相信因果,大多數的人都會再回人間,所以要去創造生命意義,因為世間的金銀珠寶帶不走,但在本性中擁有的功德財富,這些善業是可以帶走的。如同佛教《因果偈》:「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廣造福德自能得生善處。

透過三十二說,自己也想訓練坦然面對生死的事,學習每天創造生命意義-用善念生活、用善行與人對待,珍惜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一面之緣的人,在這一世終了來臨前,先過好每一天。

窗外傳來隆隆飛機引擎聲,感覺大師如高飛的747,引領眾人目光望向他,也願意走向他畫下的那一片無窮無盡不設限的蒼穹,並許下讓人間更美好的心願,而自己更是如此想:「更美好必是從自己付出做起」,只因「貧僧」大師,您的文章撼動人心!

我決定學習「認知因緣」,學習「正確用錢」,學習「明白生死」,學習「利益大眾」,讓人生下半場是一段「活力人生」。陳惠珠(新北市/義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