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騎腳踏車摔傷,膝蓋腫得比拳頭大,冰敷許久但消腫有限;打籃球扭傷腳踝未完全復原,走路某個角度總是隱隱作痛。醫師提醒,夏天運動除應避免曬傷,也不要輕忽運動傷害;呼籲民眾應積極處理瘀青、血腫,避免成為「麵龜族」後才就醫,影響復原進度,甚至造成永久性傷害。
一名二十多歲大學生,打籃球時因跌倒扭傷腳踝,但為了比賽,繼續練習,隨便貼了片痠痛膏藥,沒想到三天後腳踝腫得如拳頭大、疼痛到無法行走,因為延誤就醫,事隔兩個多月,腳傷才完全復原。
中華民國運動醫學會秘書長、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指出,在國人最常從事的前五項運動中,慢跑、騎腳踏車、打籃球三種最易造成運動傷害,近期診間也發現因此前來就醫民眾,增加了兩成。他強調,瘀青、血腫如果不處理卻又持續運動,不僅疼痛時間會拉長,也會讓患部一直處在受傷狀態、影響行動力。韌帶若癒合不完全,早發性退化性關節炎會提前報到;挫傷未完全復原,也可能發生組織沾粘現象,影響到肌肉延展性,演變成慢性疼痛。提醒受傷後除了冰敷外,也可搭配使用含MPS(黏多醣)成份的瘀青血腫藥,改善發炎、緩解瘀青血腫的腫脹、促進組織修復。
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黃耀立醫師指出,面對瘀青、血腫可以「冰、藥、熱、醫」四步驟處理,把握瘀青、血腫的黃金處理期。第一步,八小時內「冰敷」使表層冷卻、血管收縮,進而減輕血腫及疼痛。
其次,確認沒有開放性傷口後,使用含有MPS(黏多醣)成分之「瘀青血腫藥」,加速緩解瘀青、血腫。第三,四十八小時後持續使用藥品並搭配「熱敷」,增加皮膚血液循環,可以加速血腫退散復原。最後,若瘀青血腫長久未消退,應「就醫」檢查,了解是否已傷及深層組織或骨頭,或有其他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