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行走 吳梅與吳宓

文/李瑞騰 |2015.06.10
1066觀看次
字級

文/李瑞騰

最近在「中大與民國論壇」講〈中大傑出的文學家〉,我清理了相關資料,大陸時期特別選了二位:吳梅與吳宓。

吳梅(一八八四─一九三九)是現代中國戲曲學的大師,他繼王國維詳考戲曲源流、建構戲曲史學之後,對於戲曲,從根本結構上全面性探究,涉及戲曲美學、創作論、史觀及實際批評等,獨步天下;在戲曲學界的權威學者任納(二北)、盧前(冀野)、王起(季思)、汪經昌等,都出自他的門下。

除了學術,在劇作及散曲(含小令和套數)方面,皆極可觀;詩和詞,在南社人物中,當是一時俊彥。著有《霜文錄》、《霜詩錄》、《霜詞錄》、《霜曲錄》、《霜三劇》。

吳梅一九一七年應北大蔡元培之聘任教北京大學,一九二二年接東南大學之聘,南下南京,住在離校不遠的大石橋,一直到一九三七年中日開戰,中央大學西遷重慶。此其間,他總在假期回到蘇州老家,有一段時間亦兼課上海光華大學。他重要的著作,很多完成於這段期間。

吳宓(一八九四─一九七八)在一九一一年進清華學堂讀書;一九一七年赴美,先入弗尼吉亞大學英國文學系,後轉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系,一九二○年獲學士學位,一九二一年獲碩士學位,原已應聘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因梅光迪的關係,決定到南高、東南大學英語系。從一九二一年九月到任,到一九二四年七月離開南京,在東南大學三年期間,和梅光迪、柳詒徵等合辦《學衡》雜誌,此其間發行三十四期,吳宓都負責編輯,其後雖然離開,但編務還是他做。

《學衡》旨在宏揚中國傳統文化,並宣傳西方新人文主義,力抗胡適和陳獨秀等人在北京推動的新文化運動。是一本綜合性人文類雜誌。

吳宓接著到清華國學研究院,為主任,同事有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和陳寅恪。其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燕京大學、武漢大學諸校外文系任教。中共建政後,文革期間備受迫害,左腿殘廢、雙目失明。一九七八年病故家鄉陜西涇陽。

吳梅把崑曲帶進北大校園,在南京時期完成其重要的曲學專著,也帶學生組成戲劇社團。這讓我想起我中大的同事洪惟助教授,他教戲曲,蒐集、整理、研究崑曲文物資料,數十年如一日,成就非凡。從吳梅到洪惟助,應可視為一種傳承,洪教授也研究詩詞,創作方面則較少聽聞。

吳宓是有名的《紅樓夢》專家,而畢業於中大、亦曾任中大助教的國學大師潘重規教授,後亦以紅學聞名,中大在台復校以來,在康來新教授的努力下,亦成紅學重鎮;而吳宓詩才洋溢,深情款款,西方經驗大量進入他的古典詩歌,形成一種特異且瑰麗的詩風。他的後半生備受摧折,這讓我想起長期任教中大的詩人張夢機教授,五十歲以後的二十年間,與病魔搏鬥,卻寫出那麼多精采的閒適和悲涼交混的詩篇。

我當然不只講了二吳,以文學在台發光發熱的孟瑤、潘人木、聶華苓,甚至今活躍於文壇的吳明益、李欣倫,都出身中大,文學與大學合看,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