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說故事 歷史劇PK生活題材

郭士榛 |2015.06.08
2346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原創是什麼?「原創作品,就是現代人對生活、社會、環境的認識後,來看待世人所產生的情感,再用一種藝術形式表現在舞台上。」這是中國國家話劇院劇場經營中心主任、北京小劇場教父級人物傅維伯,對原創劇本所下的定義。由他的話中可感受到中國大陸戲劇,也要朝向生活化、市場性發展,這對台灣原創工作者會有何影響?

回想台灣小劇場發展,一九八○年代崛起,解嚴後社會轉型,迸發出強大能量,尤其愛好文藝的青年身上,激出具前衛、叛逆、創新思想特質的小劇場運動。大陸在千禧年前後,隨著經濟開放,社會脈動加速,也有類似蓬勃朝氣。

台灣小劇場界中生代編導王靖惇表示,台灣原創作品主題,多為生活性題材,因為多元且容易發揮,能做出口碑及藝術性高的作品,雖然實驗中有成功、有失敗,但總歸是創作新格局的劇本。

台灣劇作家喜用自己的故事發展劇本,其結果是從事創作起點。王靖惇表示,說自己家族故事仍要粹取,找出重點再放大,使故事和觀眾靠近,在劇中,將編導故事轉化成講給別人聽,然後找自己被觸動的感動點。

王靖惇說:「這種發展形式在大陸較難,他們有嚴格審批制度,原創者無法自由創作,這方面台灣還是不受限的。」王靖惇表示,創作環境一定要自由,創作者才不會受束縳。這就是大陸很喜歡台灣的軟實力部分,因為大陸在創作上重視歷史劇,教育體制都是一個規範下的產物,而台灣產生和他們完全不同的創作,讓他們深感親切。

台灣自由創作的環境是優勢,因而有意投入創作行列的年輕人很多,王靖惇強調,想要從事創作工作者,首先要懂得「關心」,不僅是關心自己,同時也要多關懷周邊的人事物,知道世間事後,再將自己的想法、看法透過藝術傳達;此外,有心創作的人一定要多讀書報、多看戲,更重要上課聽前輩老師的經驗。

傅維伯指出,台灣創作者的最大特點,就是看待生活的視角多,在劇中對現今社會觀察的切入點很重要,創作者須對生活有深刻了解和體驗,才能創作出動人的作品。「如寫愛情故事,每位創作人必須寫出不同的故事才有意義,也才能吸引不同的觀眾欣賞。」

傅維伯近年來,不僅在大陸推動小劇場,同時也聯合廣藝基金會推動兩岸小劇場交流,他表示,雖然兩岸的原創文本、導演視角有差異,但各有特色,他期望兩岸戲劇界多交流、溝通,彼此相互借鏡、學習,甚至朝向導演、演員的合作,對兩岸戲劇合作才有正面意義。

大陸制度嚴 創作比隱晦度

但大陸的制度,使得在大陸小劇場還要比隱晦功力,能夠清楚的將戲劇理念傳達給民眾,又能呼攏執法者。此次來台灣參加「兩岸小劇場戲劇節」演出《鄭和的後代》的導演馬俊豐表示,文化在中國實在太渺小,這也是體制對文化的影響力。

馬俊豐指出,伊朗每年都有重量級電影出世,每部片子都不談政治,卻給世人活生生的震撼;而大陸喜談大洪流中人物的渺小,給創作人很大的限制,像牢籠。

北京哲騰文化總監傅若岩表示,台灣有優質的創作者,但市場容納量小;大陸市場大,創作者及作品供不應求,雙方應長短互補。兩岸戲劇都需要新一代的發展,傅若岩強調「讓市場說話」,只因大陸市場雖大,但演藝界整體環境不同於台灣、「作戲不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