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各項經濟指標直直落,從出口不佳、內需減緩到景氣亮藍燈。台大經濟系教授、前經建會主委陳添枝指出,金融海嘯後,台灣經濟從谷底翻升,經過五年上升,現在景氣已進入向下循環。
「經濟已上升五年?」恐怕大多數民眾會有如此疑問,這樣的「無感」主因是薪資沒有成長,甚至退後十幾年;卻也顯示這五年裡,國民所得兩極化現象日趨嚴重。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在台中指出,許多青年說找不到工作,實際上不是找不到,是找不到高薪工作。因為總體GDP成長,個人GDP沒有成長,造成民眾無感。台中的台積電員工,去年每人年平均可支配所得為一百三十多萬元,比台中市家戶可支配所得九十二點九萬元多出五成。台中市府也證實,台中市每人年平均可支配所得僅二十八點二萬元,約台積電員工的五分之一。
台積電連續五年成長,去年全球市占率突破五成,達百分之五十四。一家公司的「五年」與台灣的「五年」同時期,台中市民(可能包括全台民眾)的可支配所得卻如此之低,顯示企業間的「貧富(發展與營利)不均」。因此張忠謀說,「台灣如果多些像台積電的公司,員工薪水就會成長」。但張忠謀沒指出的是,部分企業沒有「分享盈餘」給員工。
經濟指標中的內需減緩,也說明了民眾的憂心。主計總處指出,因儲蓄成長,投資動能不足,今年的「儲蓄毛額」及「超額儲蓄」將均創新高。「超額儲蓄率」是超額儲蓄占GNP的比率,可衡量一國閒置資金,也可反映國民消費及國內投資概況。
薪資長年未漲,物價一直漲,民眾不得不縮緊荷包,消費意願降低。高儲蓄率也可能發生「節儉的矛盾」,即大眾想儲蓄得更多;但因資金無法有效運用,導致產出減少、經濟成長衰退,最終可支配所得下降,儲蓄反而減少。
經濟上升五年而民眾無感,陳添枝指出「是因過去五年爬得不高」。但景氣反轉一個月比一個月明確,在沒有重大事件如金融海嘯、網路泡沫等衝擊下,景氣燈號分數卻一連降六分,顯示台灣經濟出現很大警訊。
當此之際,中韓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是大陸迄今覆蓋最廣、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的FTA。本來南韓與台灣很多產業替代性高,因此我府院皆表示應正視衝擊;立院須加快審查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服貿協議。美國也為台灣敲警鐘,去年國務院首席副助卿唐偉康訪台,直言台灣已正式落後南韓,如果再不思改進,將因亞洲區域整合而被邊緣化。
中韓FTA中,韓國在服務業方面並沒有拿到優於服貿的待遇。學者表示,台灣若能在兩年內與大陸達成服貿等協定,中韓FTA對台灣影響將有限。不過,台灣經濟受政治「干擾」程度較大。海基會前董事長洪奇昌前曾呼籲民進黨,不要杯葛服貿與貨貿。洪奇昌是民進黨新潮流系的四位元老之一,有其見解。
除了政治,台灣企業更應走出代工模式,以創新帶動轉型。台積電為求市占率持續成長,積極開發先進製程技術,今年產能將較去年增加百分之十三。創新才可能快速成長,拓展市占率。誠如張忠謀所言,台灣應該多些台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