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教育的基本責任

 |2015.06.06
1335觀看次
字級

維基詞條「台灣環境運動」,以十年為期分析台灣的環境事件;從一九七九年米糠油事件起,每兩年平均發生一次可怕的環境事件。二○一三年起更是年年有事,如日月光廢水汙染、餿水油、英國藍事件等等。

這些事件,見證不少業者唯利是圖,無視人民健康,及其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後果;一如炒作土地,無視無殼蝸牛住不起房的困境。也難怪,年輕人會反商仇富,喊出「終結弊蛋」的口號。

這樣的危機,政府實難辭其咎;依現行規定,造成嚴重汙染,不過處罰六十萬元!科技大廠,年獲利百億以上,區區罰款又何足懼;加上政府強調經濟優先,對於廠商總以含糊心態應對。幾次重大環安事件,如果不是最後造成嚴重後果,都以「合乎標準」結案。

但台灣脆弱的環境及密集人民的健康,真正承受不起這般粗暴的不斷摧殘。此時此刻基本的教育理念,應該以環境保護為先、生命為要。教育部的角色,應該思考的是定出台灣未來教育的基本關懷:培養具備基本良知的公民,尤其是資本家,喚起人民關懷這塊土地的覺醒與摯愛。

很可惜地,教育部一直缺乏這樣的長遠關懷,政策不斷在改變;晚近,追求的重點,仍是強力促成產學合作,為資本家培育可用的人才。近年大力推行的教學卓越計畫在精神上,最近已明顯往此方向靠攏。在第三期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第二階段(一○四年至一○五年)申請說明會中,初審構想計畫書審議重點,課程改革面就特別強調:參考國家社會政策及未來產業發展趨勢,調整課程內涵,滿足產業取才的需求。

其實任何教育計畫的重心,應是培養具良知的公民,可惜,現今任何審議重點,都忽視這一點,而以企業如何擴大經營,提高效率,增加盈利為主要條件。過去以品格教育為基礎的黃崑嚴教授曾為醫生培育,喊出「先做人,再專業」的口號。因為不具備基本的良知,訓練出來敗德害民的專業人員,對社會的危害何其大哉!見諸台灣發生的種種汙染及食品危害事件,更可以見得先做關心社會,具備良知的人民,應該比專業更值得教育部的重視。

為了台灣的長遠發展,也為了地球的未來,我們必須提醒,教育部不該老是呼應國發會及經濟部的主張,培養產業預備軍的規畫。教育部應該有其前瞻性理想:訓練會反思的下一代,能為自己爭取環境權及生存權的下一代。

一個人具有的除了良知,更要加上慈悲心,將更能化解當前台灣的種種苦難與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這方面,宗教教育更能呼應當今的需求。如果我們能培養更多的善男子,善女人,奉行觀世音普門品,「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的菩薩精神,發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溺己溺」的同情心,台灣比較可能邁向宗教大師所意願建立的「人間淨土」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