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阿財教授
一九八二年獲國家文學博士。曾任中國文化大學、中興大學、中正大學教授。現任台灣南華大學文學系教授兼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委員、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等。主要從事敦煌學、中國佛教文學、俗文學及域外漢文文獻研究等。圖/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文與圖/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南華大學文學系兼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鄭阿財教授,生長於閩南人家庭,自認是佛教徒,其實是儒、佛、道混合的民間信仰。真正對佛教有些許理解,是在大學以後。鄭阿財說,接觸佛教經典與文獻後,逐漸體認佛教提供安身立命之道,更觀察到六朝以來,觀音信仰、維摩思想盛行下,佛教文化深入百姓,連王維、李白、蘇東坡等唐宋詩人等也深受薰習。
鄭阿財說:「他雖未皈依佛門,但始終自認是虔誠的佛教徒,以佛教理念為依歸,多方汲取佛教養分,滋養心靈。」佛學對他的學術研究發展,多所助益。特別在敦煌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獲益甚多。
閱覽滿文藏經 開闊視野
民國六十五年,鄭阿財碩士畢業待役時,旅居法國的敦煌學研究者吳其昱應潘重規老師邀請,來台訪問,潘要鄭阿財全程陪同吳其昱,就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參訪中,見到大批珍貴的唐代墓誌拓片,更在故宮博物院書庫閱覽藏文藏經甘珠爾、滿文大藏經等,令他視野開闊。
碩士畢業後服兵役,鄭阿財每遇上假日,就北上探望潘重規,並且協助研究,大量接觸到佛教與中國文化由碰撞到融和的諸多議題。
鄭阿財說,特別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透過經典與文學的宣說、註解,法會的講頌、讚歎的材料,例如《父母恩重難報經》、《目連變》、《十恩德讚》等,關注佛教如何中國化,因此以《敦煌孝道文學研究》為題,完成博士論文,對佛教中國化、世俗化有所鑽研。
鄭阿財追隨潘重規研究,對他影響最大,鄭阿財表示,潘重規既是經師,更是人師,「把我當成自己的孩子般教導,讓我決定留在文化大學攻讀博士。」更能深入敦煌學研究。
多年研究心得 帶入校園
一九九○年,鄭阿財第一次到敦煌莫高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之後,幾乎每年前往敦煌訪問與研究。他說,第一次踏入莫高窟,心裡的悸動,很難用言語形容。在那樣一個沙漠地區,氣候急遽變化,卻保有璀燦輝煌的佛教藝術與文化;「不到那裡,無法想像九重樓閣是如此壯觀,鳴沙山月牙泉又是如何動人。」
鄭阿財與佛光山結緣於為準備博士班入學考試,到叢林學院圖書館蒐集資料。即將退伍時,在中正預校校長安排之下,十九位預官齊聚佛光山,聆聽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開示。
二○○三年,鄭阿財即將從嘉義中正大學退休,原本安排到私立大學任教,但心想,敦煌文獻與佛教文化關係密切,若能將多年蒐集的資料、研究經驗與心得,提供具佛教背景的學校參考,積極將敦煌學引進佛教界,使敦煌學研究發展得以更深入,且回歸原屬佛教的敦煌文獻,對正確的理解,更有意義。
進入南華授課 法師促緣
正巧,他曾於二○○一年應邀參加中國大陸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與南華、美國密西根大學合辦的「敦煌佛教藝術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有機緣與美國西來大學執行董依空法師暢談,對佛光山創辦的南華大學理念,印象深刻。
因此促成他到南華文學系授課,並在南華成立敦煌學研究中心,將資源開放給大家使用。
自此,鄭阿財與依空法師同為南華文學系同事,更與佛光山等諸位法師多所互動,也多次到佛光山與各別分院進行敦煌學相關主題演講,並協助社區大學的敦煌、絲路等相關課程及考察參訪活動諮詢等,竭盡心力,貢獻所學。
鄭阿財教授
一九八二年獲國家文學博士。曾任中國文化大學、中興大學、中正大學教授。現任台灣南華大學文學系教授兼敦煌學研究中心主任。敦煌學國際聯絡委員會委員、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等。主要從事敦煌學、中國佛教文學、俗文學及域外漢文文獻研究等。
著有《敦煌文獻與文學》、《敦煌寫本新集文詞九經抄研究》、《敦煌蒙書研究》、《開蒙養正—敦煌的學校教育》、《見證與宣傳—敦煌佛教靈驗記研究》、《敦煌佛教文獻與文學》、《敦煌佛教文學》、《敦煌學論著目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