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郁美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深入人心,舉例來說:禪林寺院裡所立的觀世音菩薩像,經常有兩位侍者分立左右,即善財童子與龍女。在〈入法界品〉裡,觀音菩薩是善財所參訪的第三十七位善知識,龍女則取材自《法華經》龍女轉身成佛的故事。
換句話說《華嚴經》裡只有善財童子而沒有龍女,把這對「少男少女」配對在一起是中國民間文學的結晶,藉著說書、戲曲、偈贊、圖像等催化它,形成通俗藝術。
歷來描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重要作品計有:北宋楊傑的〈大方廣華嚴入法界品讚〉、忠師的〈五相知識頌〉、惟白的〈文殊指南圖讚〉等。
即連印尼日惹舉世聞名的婆羅佛屠,塔身浮雕就刻有善財求法的故事,可知流傳既廣且遠。後來佛教界興起了參方、行腳、參學的風氣,亦來自於善財的參訪之旅。
這樣一站又一站、一參又一參的過程,在另一部《道行般若經》有類似敘述,是說薩陀波倫菩薩東行參求般若,但顯然不及〈入法界品〉(或說四十華嚴)受人矚目。
為何「五十三參」有時會說「五十五參」?
仔細算來:善財參訪的遍友童子師未開口說話,僅介紹其次一位善知識:眾藝童子;而參訪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二人是在同一地點(應算「一參」而非「二參」)。另,文殊菩薩則參見了二次(該算「一參」或「二參」呢?)總之,最後多以「五十三參」作結,但實際上是五十五人。
以上五十多位善知識,數量最多的是長者以及婦女,尤其是女性高達二十位,這是很令人驚訝的。依學者研究以上「善知識現象」有幾層意義:(一)他們的職業分布廣;(二)女性地位提高;(三)打破階級。
其中的良醫彌伽,是印度土著特拉維陀人;魚人海師是賤民階級,還有眾多女性,在傳統的印度社會中他們是沒有地位的,到了《華嚴經》卻成為大菩薩。這種多元文化觀在二千年前的佛教經典就已出現,多麼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