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行者》舞蹈 就像一首詩

文/張純昌 |2015.05.30
2599觀看次
字級
《行者》是一部拍攝無垢舞蹈劇場的紀錄片,導演陳芯宜耗費十年的時間記錄無垢舞團的一點一滴,同時也刻畫了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十年來的歷程。圖/金成財攝影、牽猴子整合行銷提供
《行者》是一部拍攝無垢舞蹈劇場的紀錄片,導演陳芯宜耗費十年的時間記錄無垢舞團的一點一滴,同時也刻畫了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十年來的歷程。圖/金成財攝影、牽猴子整合行銷提供
《行者》是一部拍攝無垢舞蹈劇場的紀錄片,導演陳芯宜耗費十年的時間記錄無垢舞團的一點一滴,同時也刻畫了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十年來的歷程。圖/金成財攝影、牽猴子整合行銷提供
《行者》是一部拍攝無垢舞蹈劇場的紀錄片,導演陳芯宜耗費十年的時間記錄無垢舞團的一點一滴,同時也刻畫了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十年來的歷程。圖/金成財攝影、牽猴子整合行銷提供

文/張純昌

《行者》是一部拍攝無垢舞蹈劇場的紀錄片,導演陳芯宜耗費十年的時間記錄無垢舞團的一點一滴,同時也刻畫了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十年來的歷程。近似於一部傳記電影,《行者》穿插林麗珍人生中的重大場景:守寡的母親一路拉拔長大、在基隆街頭擺攤、與丈夫陳念舟相處的點滴、兒子結婚的場面。另一部分則是無垢在排練場的練習、森林中、沙灘,以及舞台上的演出,這些瑣碎而千變萬化的內容,展現了無垢舞團的多種樣貌。

電影開始於被一隻貓的臉擋住的鏡頭,較遠處是女子抝折、延伸著自己的身體,是林麗珍每天進行的練習,這個畫面預示了接下來整部《行者》的主題:生活。

我們可以在電影中看到,一位舞者如何從貧困的環境中愛上舞蹈,她經過疑惑與沉澱的過程,最後創造出了《醮》、《花神祭》、《觀》等開啟台灣舞蹈全新面貌,站上國際舞台的作品。但更重要的,《行者》並不只讓我們看到一個「成功」的編舞者,更見到林麗珍和無垢舞團素樸、瑣碎卻充滿生命力的「生活」本身。

傳達獨特舞蹈美學

《行者》也傳達了無垢空與緩慢的美學。對於林麗珍來說,身體就是一個空間,舞台也是一個空間,就算僅僅只是行走,也必須將蘊含在核心的脊椎帶動全身的力量,從內在盡全力散發出來。舞蹈是沒有辦法假的,從台下到台上,對林麗珍來說,每一次的表演都不只是表演,而是生活的呈現,也是生命力發揮至極致的舞動。

她的每一部作品,都代表不同時期的困惑,在《醮》裡,將台灣的宗教元素融進作品中,結合從小以來對生死無常的體悟,思考人鬼之間的關係。

《花神祭》則探討人神之間。起源於一隻老鷹口中的死魚,以神話的方式傳達自然的破壞。林麗珍的作品都具有儀式性,而儀式源自於生活的不斷重複與微小差異,能夠好好生活,才得以將自己獻給鬼神、獻給自然萬物,這樣舞蹈與自然的關係就體現在林麗珍對團員的指導——移動要有扎根於地的穩定力量,跳躍時像迸出地面,如同一顆種子。

跳舞的人非常幸福

這部片不僅描繪了無垢的發展,也記錄著導演陳芯宜的心路歷程,在許多座談中,導演都提到她拍攝初期起因於困惑自己創作的侷限。片中許多片段很顯然詢問著林麗珍「創作是什麼?你如何創作?」在林麗珍看來,她不是刻意創作什麼,而是為了解答生命內在的疑惑,只是生活,生活周遭這麼多事物,不可能沒有靈感,對她來說,舞蹈就像是一首詩,但是身體的舞動卻又難以用言語表達,她對團員說,跳舞的人是很幸福的,很豐富的,創作不外如是。

創作究竟是什麼?對自己追求的事物有可能獲得嗎?有個橋段讓我坐在座位上淚流不止——排練時見舞者不自覺將身體抬高,她說要將身體壓低,像是與地面貼合,林麗珍說,身體高起來方便,但是,劇場不能找方便的路走,方便的路和劇場沒有關係。這也許可以作為《行者》的註腳吧,沒有一絲虛假,盡全力地行走,緩緩地邁開步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