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柯一正 以戲劇傳達理念 用美學回饋社會 阮愛惠 |2015.05.24 語音朗讀 201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導演柯一正 以戲劇傳達理念 用美學回饋社會圖/藍月電影公司、綠光劇團提供、鄭天豪拍攝 透過鏡頭,柯一正想表達一幅美好社會的藍圖。圖/藍月電影公司、綠光劇團提供、鄭天豪拍攝 柯一正近年著力舞台劇演出,圖為《人間條件3》劇照。圖/藍月電影公司、綠光劇團提供、鄭天豪拍攝 柯一正近年著力舞台劇演出,圖為《人間條件3》劇照。圖/藍月電影公司、綠光劇團提供、鄭天豪拍攝 文/記者阮愛惠 圖/藍月電影公司、綠光劇團提供、鄭天豪拍攝 今年台北電影節的「卓越貢獻獎」得主,是近年來積極投身公民運動的資深導演柯一正,得獎理由是「這三十年來,他始終堅持著當年台灣新電影宣言中,對社會弱勢的關懷、對不公不義的批判,和追求美好社會的嚮往。 他用電影作品,也用自己的行動和身體,向世人展現,作為台灣電影人的理想和志氣。他領導了老中青三代的電影人,用一次又一次的行動,證明台灣的電影人,是走在社會改革的最前線,和弱勢團體站在一起的」。 柯一正乍聞自己獲獎的消息時相當驚訝,因為近十年來,他投入劇場的時間比電影多;正當大家都把他視為一位演員,快忘記他是導演時,這個電影獎來得正是時候。 「我還是滿高興的,因為這個獎的意義,不光定位在電影作品,同時也肯定一位導演的社會參與,代表電影創作的範圍,不只是閉門造車、天馬行空,而是和生活習習相關。」他說。 現實生活裡,柯一正在電視劇、廣告片的拍攝,及電影、舞台劇的演出工作之餘。數年前,他開始接觸到台灣的核能問題,且了解到核四廠對台灣,甚至對世界可能的危害:「政府用數字來顯示經濟發展,但發展核能背後的汙染,賺取的完全不足以補償損害的。進步和開發的背後,是後代子孫要承受苦果。核廢料的處理初估要十兆元,等我們的子孫去處理時,費用更昂貴。他們一出生就要負債,而且是為他們沒有使用的東西。我們的政府漠視這個問題,我能做的,就是去提醒政府,這個問題的嚴重。」 藝界反核 創意、柔性為要 因這分單純的心念,讓這位原本對政治不熱衷,罹癌後一直過著安靜、簡約生活的影像、戲劇工作者,決定開始向社會發聲。「我們想要反核,卻希望能用最經濟的時間和人力,同時不帶給社會麻煩,那就要用創意來引起注意了。」柯一正說。 於是,在柯一正及作家小野等藝文界人士的共同發起下,這場「不要核四、五六運動」,就從二○一三年三月十五日起跑,每周五晚上六點,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聚集,現場用木箱子作舞台,擺上兩支麥克風,讓反對核四續建的人士,可以來這裡表達意見。柯一正說:「我們不穿制服、不喊口號;我們甚至和所有參與的人約定,日常生活不要改變,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也不要減少,只要每周定時定點,持續表達同樣的理念。」 理念堅定清楚、行動溫柔持續的「不要核四、五六運動」,在去年四月政府宣布核四「停工不停建」之後,於今年的二月六日第一百場時圓滿收場。兩年之間,柯一正透過這個極簡的平台,聯結了許多人,學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 「因為各個NGO團體前來演講,我才知道台灣的問題很多。反核運動之後,我的社會接觸面完全不一樣了。以前我不特別關注政治,總希望有一個英明的領導者帶著我們就好,但現實的狀況卻不是那樣;以前的我,一向不是很有意志力的人,這次卻能堅持把這個運動完成一百場,主要是有很多人一起努力、支持。雖然到現在,我也完全不認為自己有能力改變社會什麼,但願在有生之年,用我最大的力量,去做我認為該做的事。」他說。 前一篇文章 視障律師李秉宏 眼盲心明永不妥協 下一篇文章 紙風車轉不停 藝起散播愛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8退休之後2025.05.01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