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
咸熙中,有翁媼弄猴于瑞昌門外,一日,媼死,翁葬之。未幾,翁死,無人葬。猴守之,日久,人憐而葬之。咸稱為義猴。
——《虞初新志》
這幅〈送終〉圖,內容畫的是一位老翁和一隻猴子。老翁身旁有一袋行裝,一看便知是一位出外人。老翁閉眼躺在樹下,已經身亡,一隻猴子蹲在老翁身旁,一手摀住眼睛,似乎正在落淚悲傷。
光看圖,就知道這是一則感人的故事。
老翁和猴子有什麼淵源嗎?為何會為老翁送終?還如此悲傷難過?這其中當然是有因緣的,這故事取材自古籍《虞初新志》。
故事發生在春秋戰國的曹魏時期,即魏元帝咸熙年間。當時都城的城牆有一座城門叫瑞昌門。城門外有一位老翁和老婦人在賣藝,以耍猴戲維生。這對老夫婦,想必是無兒無女,又流離失所,才會偌大年紀了,還在外面討生活。
老人家身體當然不如少壯,已失去健康,生活又如此辛苦,日子難過。有一天,老婦人不幸去世了;老翁含悲安葬了老婦人。失去老伴,老翁的日子更顯悽涼,可能悲傷過度,沒多久老翁也死了。孤苦伶仃的老翁,倒臥在路旁,沒有人為他收葬。
他飼養的那隻猴子,並沒有跑走,一直守在主人身邊哀哀嚎叫。路人看了,很同情這一位老翁,感嘆他身世淒涼,連個收屍的人都沒有;而對守在屍體旁的小猴子,也感佩萬分。
這隻猴子對主人的忠誠,對主人的守護,令人感動!可見主人家對待猴子很仁慈,平日一定疼牠愛牠如子,人猴之間感情彌篤。慈悲的路人,見這情景,心生不忍,就掏錢買了棺材,安葬老翁。這件事傳開了,那隻猴子也被人稱為「義猴」。
這則故事,除了述說猴子知恩圖報的感恩之情、不捨主人的忠義之情,也述說慈悲路人的善舉。路人不忍見路旁死屍,而出錢買棺木,這種施棺,即是一種義舉。
故事最後沒有交代猴子的最終去處,希望那位慈悲收葬老翁遺體的善人,也會慈悲收養那隻忠義的猴子,這樣結局就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