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傑出作曲家馬水龍(見圖/中央社)二日凌晨因肝癌病逝,享壽七十六歲。文化部長洪孟啟聞訊深表震驚和惋惜,隨即致電馬水龍長子馬徹表達哀悼之忱。洪孟啟表示,為表彰馬水龍的音樂成就,文化部將請總統頒褒揚令。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台灣傑出作曲家馬水龍(見圖/中央社)二日凌晨因肝癌病逝,享壽七十六歲。文化部長洪孟啟聞訊深表震驚和惋惜,隨即致電馬水龍長子馬徹表達哀悼之忱。洪孟啟表示,為表彰馬水龍的音樂成就,文化部將請總統頒褒揚令。
馬水龍終其一生燃燒自己的熱情,潛心創作許多廣為流傳的當代音樂。最廣為流傳的作品《梆笛協奏曲》,導奏的部分是一九九○年代中國廣播公司的整點報時音樂,當時只要聽到前奏,就知道開始報新聞。
馬水龍寫《梆笛協奏曲》以普羅聽眾為考量,希望不諳音樂者也能接受。《梆笛協奏曲》以中國樂器梆笛為主奏,西方的管弦樂為協奏;曲子創作三十年從未公開發行,一直到邱再興文教基金會協助,才在二○一○年底出版。
笛子演奏家陳中申表示,《梆笛協奏曲》當初是由北市交響樂團錄音,讓傳統樂器跟樂團結合,是有特色的台灣音樂風味,他開發新的吹奏技巧,也讓梆笛樂器登上國際舞台。
馬水龍是第一位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以整場發表個人作品的台灣作曲家,全心投入國內音樂創作、推廣表演教育、栽培台灣音樂新秀不遺餘力,曾獲第三屆國家文藝獎、第二十六屆行政院文化獎、第十五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等重要獎項。
他一九三九年在基隆出生,獲獎學金赴西德研修音樂,向來主張「音樂有國籍,卻可以越國界」,執著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持續創作。知名的作品包括《孔雀東南飛》、《迴旋曲》、《弦樂四重奏》、《懷鄉曲》、《竇娥冤》、《廖添丁》等,馬水龍連貫古今,融會東、西方音樂技法與理念的嘗試,塑造了自己的曲風,也對台灣音樂的發展深具啟發性。
文化部將與邱再興文教基金會合作整理與出版馬水龍的作品,並籌備馬水龍紀念音樂會,向國人介紹他的音樂。公視也安排十七日播出紀錄片《留聲 華人音樂家》等系列節目,紀念這位令人懷念的音樂大師。
馬水龍家屬表示,將遵從他的遺願,不舉辦公祭告別式,將由邱再興文教基金會持續出版他的樂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