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台灣文化記像】嘔心瀝血,雕塑生命的陳夏雨

文/黃長春 |2015.05.08
5626觀看次
字級
陳夏雨〈軀幹像〉(林茂榮攝/二○○二)圖/雄獅美術提供
創作中的陳夏雨(李賢文攝/一九七九)圖/雄獅美術提供
創作中的陳夏雨(李賢文攝/一九七九)圖/雄獅美術提供

文/黃長春

印象中,第一次看到陳夏雨的裸女塑像時,我心微微顫動,默然無聲,凝神佇立了好久好久……

那是二○○○年底一次深刻的美感體驗。也就在雕塑家陳夏雨(1917-2000)過世不滿一年,雄獅美術為編製《完美.心象 陳夏雨》(廖雪芳著)一書,發行人李賢文帶著執行編輯的我及其他同事,到台中拜訪陳夏雨的女兒陳幸婉(1951-2004)。

當從事抽象繪畫創作的陳幸婉將其父親的裸女塑像捧在手上,作三百六十度緩慢旋轉時,其每一角度所散發出的悠遠意境,耐人尋味,深刻雋永。十四年來,我不曾忘記這些裸女塑像,她們平均高度不過十八至三十多公分,所占的實際空間不大,但流露出的韻律美感,鐫刻我心,深深「存在」我的腦海中。

為何陳夏雨能以有限空間的雕塑,成功占據一個觀賞者的精神空間如此的久。兩幀一九七九年,李賢文所攝得的陳夏雨影像(上圖),提供了最佳的答案。

影像中,神情專注、背脊傴僂、雙手蒼勁的陳夏雨,傾心傾力地來賦予雕塑真實生命。他的作品體積不大,但在精神上卻是體大思精。

這不禁令我想起李霖燦在《中國美術史稿》所說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大畫家,他所使用的紅色無可匹敵。他過世後,人們搜尋他的顏料盒,希望能找出這蓋世無雙的紅色,但卻一無所得。後來,他們在藝術家遺體的心臟處,發現一個深邃的洞。原來,這位畫家的作品,都是用『心血』所畫的,並非世俗之普通顏料可以代勞。」

不論是動物、人像抑或是神像,陳夏雨的作品之所以感動人心,便是他創作時嘔心瀝血所得來的。其作品的每個角度皆處理地面面俱到,不做激情的矯飾姿態,且神情穆然,閑靜不躁,具「靜中寓『勢』」的含蓄動態,充滿了強韌的生命力,然而這並非以蠻力雕塑的,而是他遁世離群三十年,終年在採光不佳、冬冷夏熱、潮溼漏雨的惡劣工作環境中,嘔其心,滴盡血所慢慢傾注而來的。他所經營的「動勢」,是由內而發的,是間接的、默示的,緩慢旋轉塑像時,能隱約感受到類似書法筆斷意連般的無形線條之美。

熊秉明在《關於羅丹──日記擇抄》提起,裸女是西方藝術的題材,除了描寫希臘維納斯的的理性與純美,另一是刻畫基督教中夏娃因犯原罪,而在肉體上受懷孕苦楚與終日勞動的母親形象。是的,從陳夏雨的〈裸女之五〉草圖看來,他確實參考過波提且利的〈維納斯的誕生〉一圖。

雖說裸女是西方題材,但他卻成功轉換成典型的東方女性面貌。記憶中,當我們待在由建築師王大閎為陳夏雨設計新居的工作室裡,隨著陳幸婉調整移動天窗布簾,陽光溫和而均勻地灑在所有塑像時,我的視線不禁集中在陳夏雨生前尚未完成的軀幹像,像是孕育眾生、承載萬物,流著奶汁與蜜的肥沃大地般,擁有哺育嬰兒的豐滿乳房,以及保護胎兒的溫暖腹部,在在充滿了母親的慈愛與芬芳。

從洗髮少女、中年浴女至裸體老嫗,陳夏雨的裸女系列,呈現了一個女性從年輕矜莊、成熟生育至衰老朽邁完全奉獻生命的故事。我想,陳夏雨真實做到了如熊秉明所言的:「雕塑並不只是仿照人體,複製肌肉而已,雕塑家要通過人體,表現感情、思想,表現詩、哲學……」

參考資料
1
廖雪芳著,〈美術教育家王偉光談陳老師〉,《古典心象 陳夏雨》,雄獅美術出版,二○○二年四月。
2
廖雪芳著,〈畫家程延平談岳父〉,《古典心象 陳夏雨》,雄獅美術出版,二○○二年四月。
3
王秋香撰,〈藝術的苦行僧——陳夏雨〉,《雄獅美術月刊》一三期,一九七九年九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