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養生 回歸自然有機lifestyle

陳玲芳 |2015.05.02
3683觀看次
字級
食材天然,調理時盡量保留新鮮原味,才能吃進營養。圖╱原水文化提供
東雅小廚女主人喻碧芳,為國內首位低溫烹調推廣者。圖╱東雅小廚
健康的生活型態除了飲食,還包括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圖╱原水文化提供
自然律有機農場的南瓜和 胡蘿蔔。圖╱自然律有機農場
「食農教育」日漸受到重視,圖為台東農夫與小朋友互動。 圖╱台東農會

文╱記者陳玲芳

「所有人都希望長壽、健康,遠離癌症、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但絕大多數人還是不顧後果地食用不健康的食物,並且放任自己想吃就吃,毫無節制。使得免疫系統因缺乏適當營養,失去與疾病對抗的能力。」免疫學家陳昭妃博士如是說。

免疫相關疾病的增加有很多原因,追根究柢,最主要是與人們所吃的食物品質有關。當今的食物,大多含有防腐劑及農藥,而高度精緻的食物,太多的食品添加物,更缺乏人體免疫系統所需,如植化素、抗氧化劑和多醣體等營養。

陳昭妃強調,人體內的防禦系統亟須為其提供營養,才能發揮有效的功能。完整的植物性食物,具有高度的抗氧化活性,除了能促進免疫系統的功能,更能有效對抗癌症,並且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

吃新鮮原味才營養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林松洲,一直在開設「一般保健及食物與癌症」學分班,前幾年的研習學生包括長期推廣「低溫烹調」的料理達人喻碧芳夫妻檔。研習期間,這對夫妻即便工作再忙碌,仍然每周報到、從不缺席。

「You are what you eat」,毒理學專家陳立川博士也推崇喻碧芳經營的「東雅小廚」餐廳和「雅比斯手創樂活館」,因為他們盡量採用天然、無毒、有機、無汙染、無加工的食材,不加味精及化學調味,並以好油、少鹽、少糖的方式烹調食物,著重營養均衡,讓客人品嘗到食物本身的新鮮原味,吃到食材原本應有的營養。

甚至,為了解小農的生態以及追求更天然、更高水準的本土作物,喻碧芳與夫婿「全台走透透」,親自造訪國內外多處有機蔬果農場,且不遺餘力的推廣有機小農。如此經營方式,需要無比的恆心與毅力,一路堅持,雖然備嘗艱辛,但也使得她的餐廳,累積了一群追求健康的同好們,相當受歡迎。

用心投資健康存摺

近年來許多醫學研究,紛紛提出「毒素」其實是影響人們健康、引起罹患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過去二十年,在歐美突飛猛進發展的「生活型態醫學」(lifestyle medicine, 簡稱LM)和自然醫學的相關研究,以及台安醫院所推廣Newstart八大原則,均指出: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僅可以改善身體的免疫系統,同時也能排毒、減重以及減緩老化。

約莫十多年前,步入中老年的喻碧芳因身體健康開始發出警訊,深深體悟到:「不要問你能吃什麼,應該了解自己不該吃什麼。」吃得好,不是毫無節制吃盡美食,而是要把如何「吃得健康」排在首位。

「自己,才是最好的醫生。」喻碧芳強調,中老年人要活得有尊嚴,就必須積極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她在新書《原味料理全圖解》(幸福文化出版)中更積極分享如何藉由正確的生活型態飲食「阻毒↓解毒↓排毒」。

國內最早倡導低溫烹調料理的喻碧芳強調,我們的身體是用來儲存健康的帳戶,良好生活習慣如健康飲食、適度運動等於健康收入,反之就是健康支出,如熬夜、抽菸等壞習慣會一點一滴減少健康財富。「健康存摺」每天都要用心投資,從個人的「生活型態」開始調整,尤其是在飲食方面,更要進行「好的改變」。

打造「無毒農業島」

在踏入健康食蔬領域之前,人稱「喻姐」的喻碧芳,曾多次參加台安醫院主辦的NEWSTART相關課程,發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積極利用上課學習新知、結合創意,開發自己的專屬食譜,哪怕製作過程繁複、要花費更多的精神心力,她也在所不惜。

前陣子,喻碧芳接觸到種植台灣有機原生種綠豆的小農蘇榮耀,對方侃侃而談自己的希望:期盼能保留祖先傳承下來的原生種耔,並且讓大家都能品嘗到、感受到原生種綠豆的美味與營養。

近年來,以她接觸小農的經驗,更加肯定台灣絕對是自然農法、有機農業的活力天堂。「我們的農夫,天生血液裡就有種出好食材的優秀基因,再加上好山好水,定能開創出一片生機!」她期許政府及產學界共同努力,合力打造台灣成為一個「無毒農業島」。


培養選擇食材能力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曾發表一項歷經十五年的研究,研究對象為六萬多名肉食者和素食者,研究結果顯示,素食者的總體罹癌風險比肉食者低了百分之十二;素食者罹患胃癌、淋巴及造血組織癌,以及多發性骨髓癌的風險也都較低。

健康食蔬,不只是一個「吃得健康」的概念,而是一個完整的「食農合一」生活態度。以台灣本土特產蔬食為主的飲食習慣,不但落實了減少因為運輸食材產生的碳足跡,也響應了體貼環境、愛地球的環保概念。

去年《看見台灣》紀錄片所呈現的台灣,環境早已遭到嚴重破壞,而有機耕作,則有阻隔汙染、改良土質、綠美化、打造田園風光等好處。因此,今年五月八日起,即將於台北世貿一館登場的「台北國際素食暨有機產品博覽會」,仍持續與行政院農委會合作規畫主題館,透過「有機農業成果及食農教育推廣」成功案例,提醒國人對食安的重視與支持。

二○○五年,鄰國日本年通過《食育基本法》,把食育視為義務教育,政府各部門一起來推動,包括推廣學校使用在地食材、學生參訪農園、鼓勵「地產地銷」等方式。

近年來,台灣也有愈來愈多學校帶領學生認識食物、農業,「食農教育」日漸受到重視。所謂「食農教育」,是要重新建立人與食物、人與土地的關係,了解自己吃的食物、培養選擇食材的能力,從而對農業生產者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台灣近幾年食安問題頻傳,所幸民間、校園也已開始轉變,日漸重視食農教育,並開展出各式推動手法。在此基礎下,農委會今年特別成立專案計畫,嘗試從政策面思考推動食農教育的可行做法,讓政府與民間團體分進合擊,共同為「食農教育」努力。

建立有機農業秩序

今年由《人間福報》主辦的台北國際素食博覽會,將於五月八日到十一日在世貿一館展開,屆時除了有「台東有機農夫市集區」,向民眾介紹花東地區有機耕種的成果及田園風光,還有「中興大學有機科技產品區」,現場展出新研發的果泥果醬及南瓜片,由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學系江伯源教授向大眾介紹農業新科技。

研究團隊由中興大學食生系江伯源老師及嘉南藥理科大餐旅管理系吳昆崙老師共組研究團隊,將國產有機南瓜之皮、籽、肉進行多元化產品研發,目前研發出多種國產有機南瓜產品&伴手禮,期盼能為國內有機農產品加工,藉提供新穎加工技術,為高品質化的產品開發作出貢獻。

江伯源指出,台灣有機農業自一九八六年起,歷經籌備、試作、示範及推廣階段的發展,於二○○七年一月公布實施「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全台掀起一股有機農業、有機農產品流行的潮流與需求。農糧署透過「教育、驗證、宣傳」,已逐步建立有機農業秩序,進而開創生產者、通路業者及消費者、管理者皆贏局面。由於有機農業、農產品生產十分重視「生產管理及產銷履歷」,如何找尋具市場潛力及可多元化產品開發之農作物,一直是有機農產加工業者亟待突破之處。

「南瓜」富含β-胡蘿蔔素及各種營養成分,如果膠、礦物質、維生素A、B、C及菸鹼酸;具多種生理活性,包含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保肝腎、明目等保健作用。而南瓜籽所含多種胺基酸、必需脂肪酸與鋅等,是預防攝護腺腫大的補充食品。

素博會現場,另闢有「食農教育互動體驗區」,由信義社大王正興老師指導「生活發酵學&飲食健康」,與民眾做解說體驗互動;「有機與非有機蔬果辨識互動區」,則由來自雲林古坑「自然律有機農場」主人、人稱「環境布道師」的吳鏡清老師,提供有機蔬果及非有機蔬果,教導消費者如何聰明辨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