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洋並存的「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外,庭園青蔥翠綠。圖/王錫璋
和洋並存的「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外,庭園青蔥翠綠。圖/王錫璋
文與圖/王錫璋
去年十月三十日下午,和妻子特別到植物園旁,重慶南路的小巷弄,因為「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當天開館,台北城南多了一座值得造訪的古蹟宅邸。
孫先生擔任行政院長時,於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遷入這座占地八六六坪和洋並存的宅邸,至九十五年辭世,在此共居住二十六年之久。現今整修復建後,以紀念館形式開放,除了常設展示台灣經濟發展之風華與歲月,以及孫先生生活點滴外,更將輪番演繹科技人文藝術與生活結合的各項精采活動。
當我看到館內陳設的孫運璿先生任職台電、交通部長、經濟部長,乃至行政院長等時期的各項建設展示,也不得不感慨這段期間,真是台灣建設和經濟起飛的時代;特別是他當行政院長那段時間(民國六十七年至七十三年),我剛當公職人員不久,卻已見證到國家經濟成長率每年以兩位數字在提升,不久,更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同時被國際稱為亞洲經濟奇蹟。
政績帶來國人對國家的信心和希望。記得當時,軍公教人員每年都調薪,從5%到13%我都享受過,也因此,我們年輕人,對結婚、買房都抱著信心:生小孩,不怕,以後薪水會調漲:購屋貸款,不用擔心,加薪後就不會有負擔了。於是,即使有中美斷交、美麗島事件等大事,我們年輕人仍凝聚希望,為國事、家事而努力。
想來,那段時間,真是台灣國力最旺盛的黃金年代了。怪不得有人說:「假如孫運璿當年不中風,繼續當行政院長的話,他可能是蔣經國總統的接班人,台灣的發展,也不會像現在這樣了。」
孫運璿先生二○○六年病逝後,國人皆緬懷他的施政功績和操守典範,也感嘆今昔政治文化及政治習氣的強烈對比。其實孫運璿晚年也在他的回憶錄中表示,公職生涯中最感遺憾的是,在經濟部長任內太專注於經濟的發展,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的提升,以致後來台灣出現這麼多亂象。
如今在他的官邸整修完成的紀念館,便取名為:「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在這裡,不僅看到和、洋並存的古蹟和花木扶疏、青蔥翠綠的庭園之美,也在館內的展場中,看到台灣從戰後斷垣殘壁中站起,邁向經濟起飛的的過程。二樓除特展區和圖書室外,更與工研院合作展示新的科技發展成果。
紀念館也布置了孫先生溫馨家居和晚年堅毅復健的生活狀況,並增建新館區,設有藝文小客廳、多功能講堂與會議室等,不定期舉辦人文藝術活動。
所以,「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已跳脫了「名人故居」的範圍,不僅成為展顯孫運璿戮力奉公,為國盡勞的精神典範所在,並提供一個可休憩,也可活動,及既傳統,又科技,也人文的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