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廟廣場展出的李梅樹畫作和張才及成福國小攝影社的攝影作品。
圖/王錫璋
梅樹月活動旗幟。圖/王錫璋
文與圖/王錫璋
有哪項跨月分的節祭或藝術活動,會以個人的名義來發起,並持續舉辦?
只有三峽的「梅樹月」吧!這個自二○一二年創辦的藝術節慶活動,到今年已是第五年,今年又恰逢三峽老街一百歲,也是三峽最早以現代機具開採的「成福煤礦」開礦一百周年,更正好是馬偕牧師來到三峽設教一百四十周年,使得小鎮區的的藝術節慶,充滿著歷史歲月的氛圍。
二○一二年開始,三峽地區為紀念鎮
內著名的國寶藝術家李梅樹先生(1902.
3.13~1983.2.6)對小鎮的貢獻,並為促進在地的藝術、文創、觀光的發展,特地創辦了「梅樹月」藝術祭,為期一個多月,通常選訂在三月李梅樹先生誕辰紀念日前後的周末假期開始,今年是三月十二日到四月二十四日,約一個半月的時間。
李梅樹是日據時期到光復後,國內著名的畫家,許多畫作皆已留名千古,但他對出生的故鄉──桃仔園廳三角湧(今新北市三峽區),特別有貢獻,因為他從東京美術學校回國後,不像一般畫家只從事藝術繪畫工作而已,他還當過協議員、鎮民代表、農會理事主席、縣議員……等職務,也是真正了解鄉土和人民生活的政治人物。但,最受人傳頌的事蹟,是他花了三十六年時間,參與並主持了三峽祖師廟古蹟的重建工作;李梅樹長久的愛護、深耕鄉土,贏得了三峽民眾的愛戴和永遠的懷念。
他的長公子李景暘先生,在李梅樹先生過世後,設立李梅樹紀念館,定期開放,展出李梅樹部分畫作及生平事蹟和文物等。李景暘先生表示,維持紀念館開銷很大,但希望能讓三峽地區,產生第二、第三個李梅樹,才是他最大的期待。
近年來,三峽地區藝文界人士,更期望藉由李梅樹以藝術詮釋土地的精神,引領地區藝術家參與創作,並讓更多民眾在欣賞作品之餘,得以更深入瞭解、關心土地與歷史人文。於是,五年前,開始以李梅樹為引子,以藝術為媒介,創辦了「梅樹月」的藝術祭活動。
「梅樹月」是很特別又有創意的活動,第一,它並不是只展出李梅樹的作品,讓人回味而已,而是以李梅樹為主軸,串連其他藝術家參與;以今年而言,便有四十三位當代藝術、六組創作團隊,配合社區銀髮族和學生、民眾的藝術作品,包括攝影、雕刻、繪畫、陶藝、數位創作……共同搭檔展出。
展出地點也不是單在一個場所,而分別在十二個展點,有廣場、戶外、巷內、民居、街店內……等等。
因此,三峽祖師廟廣場、三峽歷史文物館、三峽教會、老街的福久米糧、芸來集咖啡坊、民權街八十四巷內、元春大藥房、洽和油鋪旁巷弄、老柴咖啡館、成福煤礦、大板根溫泉渡假村、李梅樹紀念館等地,到處都看得到李梅樹的畫作介紹和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展出。
筆者在祖師廟廣場,便見到李梅樹那幅著名的〈祖師廟慶典〉,以大圖輸出的方式展出,旁邊並搭配著前輩攝影家張才(一九一 六~一九九四)有關三峽行旅和祖師廟賽豬公的黑白寫真攝影作品展出,可貴的是,也有成福國小攝影社的作品參與呢!又如,在老街芸來集咖啡坊店裡,就展出了李梅樹的幾張素描畫,另外搭配著三峽國小李存禾老師的書法及水墨畫作……
總之,這個藝術祭活動,不僅在正式展場、館內,也走入商家巷內和戶外場所,有展場處,必有海報和旗幟飄揚,三峽鎮區,一片濃農的藝術氛圍。
「梅樹月」當然也有發展地方觀光的意涵,但能把小鎮的重要人物、歷史、鄉土氣息等帶入藝術活動中,可說是一項有創意和頗具意義的活動,筆者走訪小鎮一個下午,頗覺感動,亦深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