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經過植物園南海學園的民眾,都會為那荒廢許久、日漸破舊的天壇形式建築物,感到憂心和惋惜,覺得如此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物,任其空置而不利用,實在非常可惜。圖/王錫璋
文與圖/王錫璋
這幾年經過植物園南海學園的民眾,都會為那荒廢許久、日漸破舊的天壇形式建築物,感到憂心和惋惜,覺得如此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物,任其空置而不利用,實在非常可惜。
但別擔心,這座天壇形式建築物經過文化部近三年的修復,將在今年九月重新落成,由「國立台灣工藝研究中心」(總部在草屯)的「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進駐使用。
這裡將提供國內優秀工藝家一個優質的展出空間,並將媒合相關製造商,拓展國內工藝作品的市場通路,提升產值,也將擔任起培育更具專業素養的工藝創作人才的責任,以及不定期展出國外新銳工藝設計家作品,並與國內工藝家相互交流,切磋工藝技術的場所。
總之,南海學園因「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即將進駐,若配合原來隔鄰的國立台灣藝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廣播電台等的活動,將再度掀起南海學園的文化藝術復興運動。
這座天壇式的建築物,其實已有將近六十年的歷史了。早在國民政府遷台的四○年代,當時蔣中正總統責成教育部長張其昀於南海路植物園區的南面,計畫以中國宮殿式建築,興建包括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台灣藝術館、國立教育資料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及教育廣播電台等六大隸屬教育部的社教機構;其中一座仿北平天壇型的建築物,最為突出和宏偉,四○、五○年代,在台北老城區,除了總統府外,就以這座建物最高了,幾乎從城中任何地方都可看到這座天壇式的建物。
這座建物,是著名建築師盧毓駿所設計(他也設計了文化大學大成館及孔廟明倫堂等)。他結合中國天人合一思想與現代主義機能思想,蓋了這棟符合中華文化精神的天壇式建築。民國四十五年(一九五六)開始興建,並由台灣科學教育館使用,民國四十七年十月十日正式開館。
許多台北市中、老年人,應該還記得當年由老師帶領參觀科學館時,必須螺旋式迂迴,以更上一層樓的特殊印象。
民國四十八年,國立教育資料館也遷入這棟大樓的四樓,其入口則在後方。所以,這棟大樓其實有一段時期是兩個機構在合用的。
民國九十一年,教育資料館遷到和平東路新館;隔年,台灣科學教育館也遷到士林,這棟建逐物一時空置下來。
幸好,民國九十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台北市政府公告這棟建物,為市定古蹟,才不至於被拆掉。民國九十七年,決定由當時文建會的國立工藝研究所(已改名「國立台灣工藝研究中心」,現隸屬文化部)的「台北分館」(現改名「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接管使用。
不過此棟天壇祈年殿式的歷史老建築整修不易,尤其它的仿古欄杆、旋子彩繪、琉璃瓦及脊飾、傅柯擺、磨石子匠藝、斬石子匠藝等建築元素,更是現代建築少有了,故經多年規畫及設計,才於民國一○一年十一月展開修復再利用的工程,經近三年的施工,終於在今年七月大致完工,「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八月開始搬遷,並將在九月對外試營運了。
樓高七樓,總樓板面積約一千六百坪的新天壇式建築,除了一樓是行政辦公室及會議室外,二樓將會是台灣當代工藝紀念品區,專售台灣設計、製造的工藝產品;三樓則有工藝家創意展示空間、工藝設計工作坊以及修復展示室等;四樓則以主題展示國內外工藝家的設計作品;五樓是餐飲休憩區;六樓為工藝學堂及工藝多媒體閱覽空間;七樓則為創作、展覽的多元空間,可舉辦新秀作品發表會、國際大師講座,和其他交流活動。
總之,這棟建築的修復,既讓古蹟重新再現風華,讓民眾有機會見識到上世紀五○年代追尋中華文化傳統的代表性建築,而「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也有較寬廣的展示及辦活動空間,也將是工藝家們最溫暖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