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大陸中央電視台前記者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上傳網路不到二十四小時,不只點閱率破億,評論更超過數萬條!不斷的問號一直被提出,為什麼《穹頂之下》會引起如此熱議?很明顯地,《穹頂之下》被瘋狂點閱,顯示大陸民眾普遍認同柴靜的觀點:霧霾問題不解決不行了!
大陸民眾之如此關心這個議題,乃因大陸五百個大城市中,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標準的城市,竟然不到百分之一。而全世界十個汙染最嚴重的城市,竟有七個出現在中國!這樣的惡劣環境,令人心驚。
霧霾是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含量超標的表徵。霧霾的來源有不同組成。工業排放汙染,汽車排出廢氣,垃圾不當焚燒,建築工地灰塵等都是。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也導至人口密度提高,能源消耗增加,生態不斷遭到破壞,這些因素都為霧霾形成的催化作用。
霧霾影響非常深遠,不僅引發呼吸道疾病,及腦血管疾病,最近台北榮民總醫院主治醫師陳育民提醒,PM2.5已被發現,指標愈高,肺癌風險就愈大。
這種多發性疾病與致癌風險的細懸浮微粒,其實是晚近發展中國家,追求GDP的血淚代價!更是不重視環境成本的惡果。
大陸前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成思危,不管在大陸,還是在台灣,屢次演講中,不斷提醒要注意環境成本的問題。他曾指出,中國的經濟增長,基本上是十年一個周期。二○一四~二○二三這個周期,大陸將面臨三個巨大挑戰,環境衝擊首當其衝!這個挑戰,起因於上一周期的經濟發展後果,超過大陸生活環境可以承受的能力,造成環境的債務。
二○一○年大陸所進行的環境成本評估,即已發覺環境成本占當年GDP的百分之十二點五,高於當年GDP的增長率。環境成本超過GDP,就是環保學者所稱的環境債。環境債雖隱性,當時未必看不出來;但是長久遞延,卻會禍延子孫!前述的致病風險就是主要的證據。
要解決霧霾問題,以大陸來說,必須將現有的百分之七十煤能源,百分之二十天然氣及石油的能源耗費結構調整,朝更大新能源應用發展。但以當前的人口及經濟發展態勢,成思危預估,直到二○二○年,對石化能源的依賴,只能從百分之九十調降到百分之八十五,改善仍然相當有限。
限制汽車的數量,是另外一個解決途徑。但無論如何限制,以大陸的人口之眾,總量還是將會不斷成長;燃油標準的提高,也必須解決。當前大陸汽車的柴油硫含量是500ppm,歐美的標準是10ppm!在大陸,如果不提高排放量標準,很難控制汙染量。
經濟第一,還是環境為先,賺錢為首,還是健康重要。大陸已陷入有史以來最難抉擇的轉捩點!但為了國家永續發展,為了下一代人民的健康,別讓環境債禍延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