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日前一篇報導,標題為:「中國人來了,濟州島居民心情複雜」,道出南韓以及其他國家民眾的矛盾,但泰國網友憤指,寧可減少觀光收入,也不要中國觀光客。
在泰國清邁著名的白龍寺,陸客總把廁所弄得髒亂,使後來的遊客無法使用,還有人把用過的衛生棉黏在廁所牆上。廟方一度禁止陸客進入參觀。春節後,泰國決定,白龍寺另建廁所,專供中國以外地區遊客使用,陸客止步。
這令人想起列強殖民中國時,公園告示:「華人與狗禁止入內」。這項禁令一直被視為種族歧視,但會不會與人、狗隨地便溺有關?清邁候機室裡,大陸女遊客在座椅晾曬紅色內衣褲,被泰國電視重複播放,以後若有「候機室禁令」,將更難堪。
大陸官媒對此不吝撻伐,新華網報導,中國人愈來愈有錢了,形象和素質也須相應提高,呼籲出國別「任性」,別太「不拘小節」,遇到問題時應控制情緒,做到「文明出行」並非難事。
去年十二月,亞航從曼谷飛南京班機有陸客鬧事,南京隨即公布「文明出遊」三點。二○○八年上海世博會前,市政府發布《世博文明公約》,關於衣著方面,特別提醒市民別穿睡衣外出。
今年春節中國有五百萬人出境,比去年增一成,首次超過國內旅遊,炫耀性的消費行為被《紐約時報》稱為「像是美國黑色星期五的加長版」。《人民日報》海外版也指出,消費行為會不經意透露消費者的價值取向與生活觀,甚至個人涵養。一擲千金沒有買來尊重,反而給人「錢多人傻」印象。
東京銀座一名櫃台人員說,雖然知道個別陸客不能代表整體中國人,但每天接觸的經驗,很難消除對中國人的負面印象。新華社近日再度呼籲「文明出遊」,希望別讓少數人的不當行為,損害國家整體形象。
香港人對大陸不滿,很多是因為生活問題,如把嬰兒奶粉買光了,使擁擠的香港更加塞爆,在捷運車廂地板當眾給幼孩把屎把尿。同樣是華裔的新加坡人也受不了陸客,該國講法治,以「公園國家」自詡,但也被大量陸客弄髒、弄亂了。新加坡早年吸引大陸移民,但這些人無法融入社會,亦即未學好「文明守序」行為,負面新聞層出不窮,新加坡人對中國人愈來愈不滿。
《人民日報》提到一篇微信文章〈奢華容易,教養很難〉,文章指出,教養是一個古老和陌生的字眼,這個詞本來可與「品位」匹配。但奢華容易教養難,「我們今天把品位許給了奢華,讓空洞無止的消費來遮掩教養的匱乏。」
回顧二、三十年前,台灣經濟起飛,台灣錢淹腳目,大量國人出國旅遊,也有種種「不文明行為」。後經政府宣導,學者提倡「建立富而好禮的社會」,才逐漸形成今天被陸客讚賞的守秩序、禮讓、熱心,甚至自動站在捷運電扶梯右側。
今年大陸的央視春晚表演,出現嘲諷陸客出遊飽受詬病的橋段;春節後,國家旅遊局說,文明旅遊漸成共識,負面報導少了。中國在經濟、軍事等方面崛起後,若同時積極推廣「富而好禮」,「文明崛起」會更受國際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