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海教授
福建漳州人,現任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旭日佛學研究中心主任、江蘇宏德文化出版基金會理事長、揚州鑑真圖書館館長。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文/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暨揚州鑑真圖書館館長賴永海,由哲學而深入佛學義理,對於佛教與傳統文化相互融合包容,以及佛教的般若智慧,即是多元思惟方式,有著深刻體悟。他也因佛學而與星雲大師結緣,逐步與佛光山往來日漸頻繁。
佛學深富哲理
一生研究重心
賴永海年少時因時代因緣,曾有一段辛苦的求學歷程,進入南京大學對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皆有深入學習,後來慢慢將學術重心轉向中國哲學。
賴永海表示,佛學在中國哲學裡面占的比重很大,如果真正想要有系統、深入全面的研究中國哲學,就不能不研究佛學。
後來,佛學成為賴永海一生的研究重心,是因為從學術角度來看,佛學有非常深的哲學思想,這是它和其他宗教不同之處。延伸來看,佛教對中國古代的學術思想和文化,甚至對人生的影響都非常大,所以他才會慢慢轉向研究中國佛學。
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賴永海研究佛學和傳統文化學術思想的關係,例如佛教與傳統儒家思想,從開始時的對立、相互排斥,到後來的相互吸收融合,佛教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正是因為佛學特點—包容性,使得它具有非常強的生命力。
例如做為中國佛教代表的禪宗,吸收儒家心性、人性理論,把佛陀本懷、佛教的基本精神跟儒家基本思想成功結合,所以生命力強、影響力大,這也是研究哲學與文化得到的啟示,宗教文化的傳播發展,包容性、多樣性是非常重要的條件。
「宗教的傳播在某種程度來說並不是愈純粹越好,有時愈純愈沒有生命力,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賴永海說,若宗教只為保留原始精神而不與時俱進,來與當時當地的文化結合,很快就會枯竭。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佛教最大特點是它從印度來,能保留佛陀本懷,又能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形成有特色的中國佛教,哪怕佛教在發源地印度已經不存在了,它仍能繼續繁衍。
儒學、佛學、道家相輔相成,佛教以包容性和強大生命力而歷經千百年而不衰,這也是賴永海在研究佛教一個很深的體會。
多元角度思惟
人生意義至大
同時賴永海也認為,佛教對現實人生的意義很大,禪宗的修行方式即是智慧,用學術來說是一種思惟方式,用佛家說法即是般若智慧,這是佛教的基石,他稱之為細胞,緣起論即是一種般若智慧,就是整個佛法大廈的基石,構成佛法體系的細胞。
「般若智慧深入一點來看,就是一種多元思惟方式。」賴永海說,像佛教的空,不是回答有或沒有的問題,而是應該怎麼去看事物,看它存在是有條件、是緣起的,條件沒有了、變了就川流不息,看事物是存在或是假像,這是會變動的,看事物不能以一個角度看,要以多個角度去看,是一種多元思惟方式。
結緣星雲大師
編纂白話經典
因為研究佛學而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結緣,是賴永海覺得相當有意義的一件大事。他回憶一九八九年,星雲大師第一次到中國大陸訪問,賴永海所屬的江南禪學會是邀請大師訪問大陸的三個單位之一,因此也在南京舉辦佛學講座,因為這個因緣促成他與大師結緣。
佛光文化在一九九○年代開始企畫中國佛教白話經典一百三十二本的編纂工作,邀請賴永海教授主持此一計畫,而逐步與佛光山往來日漸頻繁。(上)
賴永海教授
福建漳州人,現任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旭日佛學研究中心主任、江蘇宏德文化出版基金會理事長、揚州鑑真圖書館館長。
著有《中國佛性論》、《中國佛教文化論》、《佛學與儒學》等16部,主編第一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與《中國佛教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