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字家鄉 張正為外勞尋心靈糧食

郭士榛 |2015.02.09
1451觀看次
字級
「四方文創」創辦人張正開書店,為在台灣的外勞及外配尋找心靈出口。圖/望見書間提供
「望見書間」的書不賣只借閱,希望能夠成為生活在台灣的東南亞移工的文化堡壘。圖/望見書間提供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曾在越南遊學四個月,讓「四方文創」創辦人暨《四方報》前總編輯張正「經歷離鄉的孤獨與焦慮」。張正表示,台灣有五、六十萬名東南亞外籍勞工,加上二、三十萬外籍配偶,他們缺少閱讀本國文字的窗口,張正認為,唯有開書店,閱讀才可為在台灣的東南亞外勞、外配找到心靈出口。

身為台灣人,張正為何如此關心東南亞外勞生活?張正表示,「機緣來了,無法抗拒」,「大學畢業後我一直在《立報》擔任記者,以關懷弱勢族群為目標,東南亞的外勞、外配,正是受關懷的一群。」有一天,《立報》前社長成露茜拿了本東南亞史給張正,讀後他才發現,自己對東南亞的了解如此陌生。

已工作七、八年的張正,深覺應再成長,他表示,讀了東南亞史後確定報考「東南亞研究所」,這期間,有機會去東南亞遊學,張正觀察到菲律賓、泰國、印尼等國都已有多人學習,剛開放的越南少人研究,因而選擇到越南遊學。

張正說,在越南遊學四個月,那幾乎是開不了口的漂流日子,看到電視說中文的台灣節目,還有噴淚的感覺。

回到台灣,二○○六年《立報》前社長成露茜希望辦一份以東南亞僑民為對象的報紙《四方報》,張正開心地接下重任。直到二○一三年他離職,心中都認定,當初創辦這份報紙,就是希望讓外來的移民抒發離鄉情,在台灣找到家的感覺。

首創東南亞語歌唱節目

離開《四方報》後,張正沒有閒著,他和朋友在有線電視頻道「台灣綜合台」,開闢全台首創的東南亞語歌唱節目《唱四方》,「希望外勞、外配的形象和聲音,出現在台灣的電視頻道。」

張正表示,《唱四方》也和YouTube連結,讓外勞、外配遠地的家人也能看到、聽到他們的聲音,一解思念之苦。

帶書運動 創立望見書間

張正發現,在台的東南亞人很難享受閱讀樂趣,他們想看家鄉的文字,但只有都會區圖書館才有東南亞書籍可借。

於是張正發起,「前往東南亞旅遊的民眾,返台時順手帶本東南亞文字書籍」。類別不拘,新書、二手書都行,希望讓台灣的東南亞移民、移工有書可讀,表達對離鄉人的善意。

「這些寫著東南亞文字的書,對在台的東南亞朋友來說,都是瑰寶」。張正發起帶書運動,並在全台找收書點,包括新住民開的小吃店等,張正說,收來的書會流通,視各據點需求擺書。

這個願望今年二月一日實現,張正和友人林周熙在桃園火車站後站成立東南亞書店「望見書間」,由四方文創成立,獲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補助,以在台灣的東南亞移民、移工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閱讀的空間與機會。

融合文化 碰撞文創火花

張正表示,「望見書間」不是為了賣書,而是希望成為生活在台灣的東南亞移工文化堡壘,讓八十萬住在台灣的越南人、泰國人、菲律賓外配或移工,聚集在這裡看書、分享,有更多文化交流。也希望成為東南亞移工文創的育成基地,讓東南亞文化與台灣文化碰撞出精采火花。

「望見書間」在四層樓透天厝的一樓,其餘空間都為四方文創所用。張正說,「望見書間」站穩腳步後,下一步還將提供移工、外配學習中文,與外配第二代學習母語的機會,並透過各類才能徵選,挖掘移工在雕刻、繪畫、攝影、編織等才藝,培育融合台灣文化與東南亞文化的文創人才。

小檔案

張正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畢業,在《立報》服務7、8年,申請留職停薪報考東南亞研究所,學成回國開辦四方報,成為《四方報》創刊總編輯。長期關心東南亞與來台新住民相關議題

2013年辭去《四方報》總編輯,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有線電視頻道「台灣綜合台」,開闢全台首創東南亞語歌唱節目《唱四方》。今年2月1日促成台灣首間東南亞書店「望見書間」誕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