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獎金的齊頭式發放標準,增加春節消費者力。圖/許逸君
文/記者李碧華
隨著景氣逐漸回溫,今年許多產業獲利表現較往年理想,歲末尾牙旺季之時觀察金融業年終發放狀況即可知,兆豐銀最高可領七點七個月,台銀、土銀也有四點四個月年終,著實羨煞許多上班族。這齊頭式發放人人有獎的年終表現以「傳產旺」、「金融夯」、「科技佳」來形容,顯見企業的營運獲利明顯大躍進。
調查也顯示,老闆發放獎金的原則分別為依據「個人績效」、「年資」與「全公司基數都一樣」。就上班族來說,對於年終的期待卻各不相同——底薪偏高或已於平日發放獎金的業務相關職務,年終基數可能不如基層員工,然而實際加計獎金的年薪總數,卻遠遠超過基數偏高的基層職務,難免造成團隊員工誤解跟判斷,極可能引發年後轉職潮。
再就三十歲左右的新世代族群來看,進入就業市場已有三年以上資歷,因年齡尚輕、位階不高,轉職成本低,這種年齡層的上班族最容易萌生異動念頭,也讓跨年這個關鍵時刻成為壓垮員工的最後一根稻草。
專家建議,無論員工薪資是否有保密協定,年終或調薪等各項考評制度,都應在公平性原則下訂定明確標準及評估的依據,讓員工個人、企業人資單位及頭家們皆能擁有共識,在信服於員工的前提下,發揮年終獎金「激勵士氣、穩定軍心、提升向心力」的最大效益。
年終獎金的確反映出老闆對員工年度表現的評價,同時也是公司營運獲利的總體檢。專家建議上班族,可趁此機會審視自己在公司的價值與貢獻,「良禽擇木而棲」,若欲年後跳槽,也應思索個人職涯規畫與目標,才不會讓情緒化的轉職行為,造成虛耗大好前程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