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公布中小學學生體適能評估結果,發現與兩年前相較,無論在柔軟度、肌力等項目,都呈現停滯,與以往比,缺失情況毫無改善;有些項目還明顯退步。
這項由教育部體育司發表的調查結果,係根據全國國民小學四年級至高中職學生,共八十八萬筆檢測結果統計完成。包括學生身體質量指數、代表測試柔軟度的坐姿體前彎公分數、測試肌力和肌耐力的立定跳遠距離和一分鐘仰臥起坐次數、測量心肺肌耐力的八百公尺跑走所需時間。
調查結果與過去相較不但沒有進步,在若干項目上還大不如前。例如國小四年級女生、男生的八百公尺跑走時間,分別為三百二十五點二三秒和三百一十四點二九秒,都較教育部於九十二學年普檢所建立的體適能常模慢十秒,顯示心肺耐力變差了。仰臥起坐項目國小四年至六年級學生一分鐘可做次數,平均都少了二次,顯示學生的肌力和肌耐力都不如過去。國中男生一千六百公尺跑走平均值五百七十點四秒,國中女生八百公尺跑走平均值二百九十九點三秒,與九十二年常模五百五十八點一與二百八十八點二秒相較,分別慢了十二點三秒和十一點一秒,退步的情況至為明顯。
台灣學生的體適能水準,較日本、韓國、中國大陸落後甚多。他們男生的一千六百公尺跑走都比台灣男生快一百秒;女生八百公尺跑走比台灣女生快四十秒,差距極大。從報告中可以看出學生的體適能水準,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像連江縣、金門縣、花蓮縣、澎湖縣、嘉義縣等偏遠或離島地區的學生體能較好;大都會區學生的體能比較差。
體適能是指一個人的身體適應生活、運動、環境(如溫度、氣候變化、疾病等因素)的綜合能力。指標項目包括身體組成、柔軟度、肌力與肌耐力、心肺耐力。體適能之重要在於體適能較好的人,從事體力活動或運動時,皆有較佳的活力及適應能力,不會輕易的感到疲勞,也不會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台灣學生的體適能差,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不但個人無法享有健康的人生,也降低了社會生產力和國家的整體國力,難與世界各國競爭,為提升學生的體適能水準,我們呼籲立即採取下列措施:
一、改革體育課程,現行學校體育課不但時數少,且以體育技能和知識為主,並沒有運動時間。法國小學體育課程每周二百分鐘,中學二百五十分鐘;中國大陸中小學都在一百五十至二百五十分鐘之間;台灣小學只有四十分鐘,中學只有九十分鐘,都應增加時數,並應達到體育課程之外,每日運動一小時的水準。
二、改變生活方式;現在的學生全部時間用於上課、補習、上網、打電動;不做家事,不做勞動,連上下學也要以車代步,根本沒有用體力的機會。要鼓勵學生在家做家事,走路上下學,在校多運動,假日從事戶外活動。
三、改變社會風尚:當前社會提到體育只是看大聯盟競技、鼓勵選手奪金牌,達官貴人打小白球,缺乏正確的體育觀念,自然也無法養成國人愛好運動的習慣,更無法培養堅忍、勤奮、合作、力爭上游、勝不驕敗不餒的運動精神,積極鼓勵全民運動,提升國人的體適能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