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醫學影像一般診斷科主任藍功堯(右)說,DSCT輻射劑量少且能偵測病人潛在的早期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提高判讀率。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五十八歲王姓台商,長期奔波兩岸之間,平時菸酒不忌,偶爾胸悶、胸痛不以為意,某次回台在飛機上突然心絞痛,緊急送醫,醫師透過最新雙源電腦斷層掃描,發現體內三條大血管全阻塞,分兩次為他裝設九根心臟支架,成功保命。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江碩儒表示,患者是老菸槍,又有糖尿病,血管阻塞嚴重,血管「硬梆梆」失去彈性。王先生多年前就出現胸悶、胸痛症狀,卻因不敢在中國大陸就醫,回台後又害怕開刀,一直拖延未治療,屬「猝死」高危險群。醫師建議王先生,每年應定期追蹤一次,配合藥物治療控制膽固醇與血糖,避免心血管梗塞再復發。
北醫附醫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群耀表示,醫療科技與時俱進,電腦斷層技術也日新月異,北醫引進新型「超速雙源電腦斷層掃描(DSCT)」,已經成為偵測、追蹤心臟動脈硬化以及早期肺癌的利器,可以幫助民眾早期診斷、及早發現疾病。
他強調,使用傳統電腦斷層掃描無法檢查出心血管支架置放狀況,而心導管檢查又屬於侵入性檢查且時間較久、風險較高,利用DSCT掃描,短短一秒鐘就完成檢查,透過電腦3D的立體影像,清晰呈現心臟血管及支架內外觀,提供醫師術後完整評估診斷。
北醫醫學影像一般診斷科主任藍功堯說,DSCT與傳統六十四切相比,DSCT輻射劑量少且能偵測病人潛在的早期冠狀動脈粥狀硬化,可提高判讀的準備率,病人也能盡早知道健康情況。他提醒病患,放置心血管支架半年之後,可能會發生血管栓塞的情形,建議要回診接受電腦斷層檢查。DSCT目前健保未給付,自費約需一萬八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