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宅 圖/陳名能
文/陳名能
新加坡著名的國宅發展局(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簡稱HDB)負責規畫興建國宅,由不同時代所興建的國宅,可以看出新加坡國宅設計的演變和進化。
他們在住宅空間組織上,比我們多樣變化,我們的雙拼或三四拼公寓平面已制式化了;他們外牆多油漆不貼磁磚,但以我們的空氣品質,這是行不通的;他們的一樓都挑空作公共公間,看起來很清爽,但利用率似乎並不高。
近年台灣的高房價問題爭議不斷,這是一個複雜而多面相的問題,根本上我們沒有一貫的住宅政策。四十年前我在當學生的時候,就知道在我們的鄰近國家中,香港與新加坡的國宅施政是成功的,這與他們國小人少,政府又控制大量的土地(包括填海造地)有關,當然這也與他們的行政效率有關。
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學習英國,不把住宅政策只限於規畫設計和建造,應擴大到社區管理和社會福利層面,這樣才能奏效。四十年前我們就曾向香港和新加坡取經,不過四十年後還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我們看新加坡的建築,大致可分成四類,第一類是英國殖民政府所留下來的,仿西洋古典樣式的建築,大多數是官府和教堂;第二類是早年各種族的風土民居,實際是土洋雜交如牛車水等;第三類是歷年政府或民間所興建的集合住宅大樓;第四類是大型或高層商業建築,大多是現代國際樣式或後現代式的。
新加坡的歷史不長,這些建築都是「二手傳播」,嚴格的說,品味和文化底蘊不能算深厚。但政府有能力,用規畫、管理、綠化、清潔等手段,將新加坡打造成如此怡人的風貌。
這四類建築中,前二者顯然是較吸引人、感動人的。其實不獨新加坡如此,除了自然景觀,世界上哪個國家不是在賣老古董?千年之後,我們的玻璃鋼鐵大樓群,留給後代的是大家都引以為傲,如古典建築的美學典範?還是只有歷史滄桑的痕跡?
但台灣的問題卻是迫在眼前,近數十年的快速經濟發展,我們付出的代價是忽略了環境品質,得到結果是犧牲了環境美學。相較於新加坡,我們的城市規畫和建築設計工作,確實應該重新定位以及提升願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