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處處是修行 ,相遇的人都可以是我們的師者。圖/皮爾斯夫人
透過孩子的提醒,我們看見自己的盲點。圖/皮爾斯夫人
文/皮爾斯夫人
十多年前,因緣際會接觸靈氣能量工作,當了三年的靈氣老師,卻在一趟瑞士行,有了重大的轉變。
記得當時我感情受創,在佛光山的瑞士道場住過一段時間,印象中每天一大早住持覺如法師,不到六點就開始掃灑道場與誦經。那時候,我意志消沉、情緒低落;有時我會暫離道場,在瑞士其他地方旅行,常會接到覺如法師來電問我吃過飯了沒?身上錢夠不夠用?我住在哪裡?
覺如法師的愛與關心感動著我,她幾乎很少跟我談佛法大道理,但透過行動對我慈愛的付出,頭一次讓我感受到人的本質是由內心散發出來的愛,也是人與人親密連結的元素。
感受她給我的愛,讓我反觀到,自己被老師這個角色套住,竟不自覺地習慣站在高處向下指導別人,例如,來上課的學生如何改會更好,但卻忘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生命課題的進度,這些都不是我可以改變和干預的。
瑞士行,我在生命的低潮裡遇見了覺如法師,純粹給予我愛的關懷與陪伴,讓我體會到放下身分可以看見自己的盲點,每一場際遇都可以如師者帶給我們多元的體會。
當媽媽之後,慢慢發現那個落入角色的慣性又出現,想要將自己認為對的讓孩子接受。前一陣子,兒子恩典放學回到家,我就開始不斷叮嚀著:要洗手。但有一天,他很正經地對我說:「媽媽,我知道要洗手,你不需要一直說一直說,講一遍就夠了!」這個提醒,讓我看見自己又被好為人師的角色給套住,當媽媽不是在當警察啊!我知道只要再一點點就會跨過那一道尊重的界線,那些為了孩子好的善意,會形成控制與嘮叨。
不過,當下我還是思索著,如何讓「洗手」這件事能夠有個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後來我跟他說,以後我只會提醒一次,因為我相信你會自動去洗手。結果這樣一個更適當的提醒,開始奏效,我不用再當個嘮叨的媽媽。洗手問題讓我看見自己的慣性,也清楚了解自己孩子需要被尊重的界線。
親子或夫妻關係及生活裡與我們相遇的人,都可以是我們的鏡子與老師。在靈性的練習裡,我們需要不斷放下身分的框架,以一個更開闊的方式去面對或解決問題。並不是老師就一定比學生聰明或厲害,但老師有可能因散發著對某個議題或領域的真摯熱情,打動人們,而渴望跟那樣的老師認真學習。
身為爸媽的我們並不完美,也不需要完美,在與孩子種種新的互動裡,有點像是幫助我們釐清自己,並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內在翻整與重建。
我們常忘了自己的人生不就是透過一連串的犯錯,跌到又重新站起來嗎?在這樣的過程裡,讓我們可以進入更深刻的生命體會,層層了解自己的正面與反面,優點與缺點,脆弱與堅強,即使是身為老師或爸媽的我們,現在不也都還在一一體會嗎?
當我們練習依著心裡的愛去與他人溝通互動時,偶爾要脫下角色的包袱,不需要太嚴肅地變換生命的位置,有時上與下,有時下與上,盡情享受當爸媽的酸甜苦辣。這時,你就會看見孩子也是我們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