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鄭貞銘.丁士軒
一九二八年秋天,東吳大學法學院,新學期第一堂英文課,前來講課的林語堂推門而入,隨身帶了一個大包,裡面鼓鼓的。學生們早早聽說,這位英文老師同時擁有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和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文憑,看他的架勢,想必包裡裝的都是教學資料,不禁對其肅然起敬。
不料,林語堂上了講台,把包倒過來,往講台上一倒,只見滿滿一堆帶殼花生,稀裡嘩啦地蹦了出來。學生們錯愕之餘,只見老師抓起一把花生,分給前面的學生,並請諸君自便。這下子大家更加不知所措了,面面相覷,誰也不敢先動手。教室裡上課,從未遇到過如此荒唐的事情。
林語堂看透了學生們的心理,一邊玩弄著手中的大菸斗,一邊微笑著。「吃花生必吃帶殼的,一切味道與風趣,全在剝殼。剝殼愈有勁,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頓了頓,話鋒一轉接著說道:「花生米又叫長生果。諸君第一天上課,請吃我的長生果,祝諸君長生不老!以後我上課不點名,願諸君吃了長生果,更有長性子,不要翹課,則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學生們聞言哄堂大笑,林語堂趁機招呼大家:「請吃!請吃!」教室裡立即響起了一片剝花生殼的聲音。等花生吃完,林語堂隨機宣布下課,夾起皮包,一拍屁股頭也不回地走了。此後每逢林語堂講課,總是座無虛席。
用相面打分數
林語堂講課以「不正經」著稱,自己從來不正襟危坐,喜歡在講台上逛來逛去,有時候乾脆一屁股坐在講台上。林語堂很少坐在椅子上,講課興起時,偶爾會忍不住將穿著皮鞋的雙腳,蹺起支在講台上。他認為這樣的姿勢很舒服,學生們完全不會感到拘束和壓迫,有時候甚至忘記了自己在上課。
林語堂對刻板的考試制度極其厭惡,將考試比作大煞風景的「煮鶴」,「惡性考試藝術就是煮鶴藝術,可惜被煮的是我們男女青年」。林語堂「相面打分」,更是堪稱教育界的一大奇聞。
他所執教的課程,從不舉行考試,每到學期最後一節課的時候,林語堂便端坐在講台上,隨手撿起學生的花名冊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學生依次站起來。這時,林語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細細把這個學生打量一番,然後在成績冊上記上一個分數,而這便是該學生本學期的成績了。
令人稱奇的是,那些被林語堂「相面打分」過的學生,接到自己的成績後個個心服口服,沒有一個人上校長那投訴。大家公認,林語堂相面打下的分數,其公正程度,遠超過一般以筆試命題計分的方法,「同學們心中,無不佩服」。
(本文摘自《百年大師》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