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一席市府機構及所屬機關學校報紙、雜誌全部停訂的談話,引發社會軒然大波及熱議後,日昨稍有轉圜,柯市長指係幕僚傳話有誤,他的意思是不必浮濫,報紙、雜誌當然閱讀有益。
柯市長停訂報紙、雜誌的談話會引起誤解,其實他最能夠預判。就職以來從拆公車專用道、拆違建……,政策走向不只是標新立異,幾乎是「破四舊」。
凡是社會因循成習的規矩,他都樂於挑戰;能推翻最好,否則也形成話題讓社會來番震撼教育,至少這是攻占媒體版面的利器,他要當一位風格迥異於之前的台北市長。
因而,停訂報紙的談話被社會解讀為挑戰文化、知識根基,不是市民過度解讀,是市長有心導引。
柯市長之後態度轉緩,把閱報與閱報工具切割,試圖引申為知識、閱讀當然重要,但因為現代人多從網路上獲取新聞資訊,所以降低了紙本報紙的必要性。
這其實是個取巧的推論,任誰都了解,裝置容量再大、速度再快的電腦,也培養不出一個讀書家、小說家,沒有滿室書香的環境,不可能孕育出詩人、散文家。
簡單思考,網路閱讀基本動作是「搜尋」,針對特定題材去找答案,不涉及旁支;報紙、雜誌的紙本閱讀動作是「瀏覽」,不特別針對某一議題翻閱,即使是為特定議題攤開報紙,必然的局面是連帶閱讀許多非原始立意的題材;換句話說,瀏覽紙本的報紙或雜誌,帶動知識全面性提升的功能,是網路很難達到的。
教育、文化素質的養成,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元素,要有對知識的感動,才可能成為學問家,這道理就如同走進3C賣場,雖然各式尺寸的電腦工具應有盡有,你不會感覺到文化或知識的魅力,有的只是消費欲望被觸動而已。
同樣道理,透過電腦也可以習得繪畫技巧,是不是日後的美術教育不必再從素描、寫生打基礎呢?
迄今為止,任何一項宜居城市評比,城市文化度評比,必然計入城市居民每個月支出有多少是用在閱讀書報,花多少時間在閱讀;這樣的評比,是在確認城市的「厚度」,這當然不是尺量得出來,而是城市居民的氣質、神韻,這只有書香溢滿的環境才能培養得出。少了厚度,城市必然澆薄。
卓亞雄(台北市/台大新研所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