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豐益集團日前提出要求,與其合作的油棕種植戶,二○一六年起須符合該公司環保政策,不再為栽種油棕而砍伐森林,否則不進貨。油棕種植戶砍樹以擴大栽種面積,使東南亞雨林面積不斷縮小。
豐益集團擁有一百四十間煉油廠,每日購進約三萬公噸棕櫚油,相當於印度全國每日需求量,所提煉的棕櫚油將近全球半數。印度食用油交易主管表示,為使農業更趨永續,這是必須承擔的成本。去年十一月初公布的調查警告印度,近年空汙與霾害增加,使小麥產量減半。
過去,豐益集團飽受環保人士批評,指在印尼擴張油棕園,犧牲了蘇門答臘虎棲息地和珍貴的泥炭沼澤,釋放大量二氧化碳。但印尼和馬來西亞不買帳,這兩個全球最大棕櫚油生產國認為,豐益國際倒向西方環保團體,樹立貿易障礙。兩國政府都表明,仍將繼續發展棕櫚油產業,擴充種植面積。
馬國棕櫚油及相關製品總出口額,過去十年增加了五倍。印尼由於無節制濫伐焚燒,原始林以每秒減少一個足球場大的速度消失。被金氏世界紀錄評為「全球毀林速度最快的國家」。印尼是全球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國,二○一○年排放量相當於兩千八百萬輛汽車全年的總排放量。
棕櫚油用途廣泛,便宜且販售期較長,又因是植物油,符合健康觀念,是開發中國家民眾偏愛的烹飪油。台灣發生食品油風暴,豬油又易導致心血管疾病,日後也可能轉向進口棕櫚油。比起黑心油,綠色棕櫚油較令人放心,但對全球氣候、生態來說,棕櫚油其實是另一種黑心油。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指出,電視新聞報導氣候變遷的科學發現時,傾向把重點放在「危機」上,如旱災或水災等天然災害,誇大了人類對氣候變遷無計可施的負面訊息。
類似研究在新聞學裡常見。電視新聞以畫面為主,需在短時間內傳達強有力,有傳染力的訊息,採取災難式框架最有吸引力。牛津學者表示,這反而掩蓋科學的不確定性、全球暖化的風險或有機會解決這些問題的中心訊息。科學家一直戮力於解決暖化問題,但在與經濟發展衝突時,各國政府常把科學家的忠言視作耳邊風。
上次聯合國召開全球氣候峰會,歐盟提出降低森林砍伐率的意向書,但巴西拒絕簽署。巴西環境部長表示,巴西是農業大國,農民需要伐木耕作,意向書中要求的零森林砍伐率,無法做到。這也道出了印尼和馬來西亞同樣的心聲,但他們迄今未想出妥善方法,應對新加坡豐益集團提出的環保要求。
亞太經合會議在北京召開時,大陸要求鄰近幾個省市的工廠停工,以確保會議期間的空氣,沒有霾害,西方媒體半戲謔地說:「中國要使APEC變藍」。中國快速經濟成長,是以環境為代價換來的,整治汙染的代價可能「吃掉」累積多年的經濟成果。
印尼承諾,到二○二○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兩成六。但美國媒體揭露,印尼仍在增加阿拉伯樹膠及棕櫚油的生產。說一套做一套,是因棕櫚油價格太好;印尼近年經濟成長傲人,多半是這種「黑心油」的貢獻。(系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