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銀發表的亞太就業報告指出,雇主常抱怨找不到自信、具領導力和團隊建設技能的雇員。原因在教育水準低下和缺乏機會,三成以上年齡在十五至二十四歲的人沒有工作,印尼和菲律賓尤其嚴重。
紐約前市長彭博曾向高中生喊話,不要一心只想進哈佛大學,當水電工比較實在。「哈佛一年學費五至六萬美元,和水電工學徒年薪相當。」彭博認為「科技發展,電腦逐漸取代中階工作,薪資水平下降,像水電工這樣的勞力工作重要性反而提升」。
彭博是全球商業金融資訊業巨擘,觀點類似《紐約時報》去年文章〈有學位不如有學問〉,學問一詞可用「專業技術在身」來取代,作者茱莉亞華萊士是《柬埔寨日報》執行主編,她指出,柬埔寨常頒授「智榮經濟學家」博士學位給官員、議員、商人。
柬埔寨癡迷於博士學位,是因缺乏安全感,內戰及紅色高棉統治中斷了這些人的學業。即使現在,僅GDP的百分之二點三用於教育,小學教師薪資微薄,常收受學生賄賂。只有約五分之一的學生能進入中學,最好的大學教育質量也很低,畢業生沒有勞動力市場所需的技能。
緬甸三年前開始改革開放,雖不能說為時已晚,但內戰使至少兩代的人遭受荼毒,軍政府統治了五十年,教育體系與世隔絕,高等教育只剩空殼。當前問題不單是經濟,更優先的是教育改革。但文人政府依舊腐敗,透過賄賂教授來得高分和考試作弊的現象都很常見。
在越南,「一試定終身」製造的悲劇幾乎年年有:大學考試失利的學生自殺。去年十一月媒體評論:「這究竟是考試季還是自殺季?」
一試定終身與台灣教改前一樣,考試基本上也是在考記憶,要死記硬背。但越南學生的壓力非常大,窮學生需要好大學的文憑以進入中產階級。老師會辦「課餘培訓班」,收取費用洩題,作弊現象猖獗。自殺的通常是小地方的窮學生,他們多數不擅長考試,也沒錢賄賂。
菲律賓曾被美國統治,採用與美國相同的教育體制,英語識字率達九成三,在亞洲排名第一。但教育預算一直在減少,教室、桌椅甚至教師都長年短缺。五至十九歲的孩童有三成沒有上學,其中七成五的失學者來自貧窮家庭。
菲律賓推動「商業學校夥伴關係」,允許跨國公司投資教育機構,盼讓大學能為產業訓練勞工;學生能力優劣的評估,在於英語說得好,技術熟練。這與彭博的「當水電工較實在」,台灣目前提倡的產學一體相當;而德國的雙軌教育更是典範,並沒有不好。但菲律賓仍是貧窮國度,人民每天都要現實地面對產業不發達、失業、貪汙與腐敗問題。
菲律賓教育專家認為,幾十年來推動的教育改革,沒有解決問題,教育仍然是殖民式的、商業化、精英式而且是不民主的。這種教育體制,只是在為全球企業訓練勞動力,不是為國家的發展培育英才。
東南亞國家的教育可說多半毀於戰爭及腐敗政治,「彭博觀點」未必適用,教育需因材施教,不能僅僅是職業訓練所。這個地區不缺水電工,更需能帶領國家發展,走向民主與法治,擺脫貧窮,邁向繁榮的人才。(系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