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家情勢系列 社論--種族歧視的隱憂

 |2015.01.07
3978觀看次
字級

馬來西亞政府統計,二○一一年有一百一十二萬人申請當公務員,想捧鐵飯碗最多的是馬來人,占七成九五。第二大族群的華人僅占百分之二點一。官員表示,將全面探討原因,推翻「只錄取馬來人」的不正確控訴。

馬來西亞華人占總人口二成三,「只錄取馬來人」即使不是事實,至少是「馬來人優先」。事實上,華人長期在經濟和教育上受歧視。華人勤奮努力,事業有成,掌握全國經濟。馬來西亞規定,華人企業須讓馬來人占一定比例的股權,雇用一定比例的馬來員工。

讓馬來人占股、受雇,形同不勞而獲。由於不必努力工作,反而失去競爭力,行政與工作效率偏低。有馬來政治人士說:「華人只是寄居,即使得權也不會分配財富給各族」,引起華人不滿。他卻更警告華人:「切莫嘗試像美國猶太人,掌控經濟之餘,得寸進尺要掌控政治。」

馬來西亞的公立大學招生採「種族配額制」,專業領域如醫科、工程、法律及生物科技優先分發馬來人。二○○二年為了平息非馬來人的不滿,才看成績分發,但仍有兩套標準,馬來人占人口五成四,拿留學獎學金的比率卻占九成。

家長行動教育組織主席拉辛指出:「菁英學生的教育要優先處理,因為認真讀書本該有所回報。」一位華裔領袖也強調,公立大學必須建立明確透明的評量制度:「年輕人的未來太重要,容不得淪為政治籌碼。」

拉曼大學去年底公布調查結果,七成華裔青年支持以公民意識為基礎的政黨,只有百分之七選擇種族政黨。華裔青年雖受種種差別待遇,但普遍擁有較高的公民意識,對馬來西亞民主有很大的貢獻。成績優秀的華裔學生囿於「馬來人門檻」,無法順利升學,阻礙了人才培養,其實對馬來西亞不利。

馬來西亞的種族歧視,多年來導致華裔人才流失,許多新加坡的優秀議員、官員都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以歡迎外來人才著稱,但隨著愈來愈多外國人移居,新加坡人感到生活空間被擠壓,排外情緒逐漸滋長。

新加坡五百四十萬人口中,兩百多萬是外國人。新加坡人認為外來人口搶了工作機會,擁擠的地鐵、公車都是引進過多外來人口的後遺症。媒體呼籲,在經濟全球化的激烈競爭時代,許多人面對外來人才所產生的恐慌和無助感,特別容易強化排外情緒;對應之道,是提高本地人的經濟和社會安全感。

除了新加坡,東南亞各國多有排華陰影。在印尼,華人有經濟優勢,儘管保持低調,仍被印尼人視為生存資源的掠奪者。最近一次排華是一九九八年,當年總統蘇哈托為轉移金融危機帶來的民怨壓力,透過軍方策畫煽動排華事件。

緬甸自民主改革以來,政治和解進程加快。總統吳登盛訪英,英國首相卡麥隆表示歡迎各項改革,也期待明年的選舉公平自由。英國也關切穆斯林與佛教徒衝突,期待見到更多提升人權的行動。緬甸民主化剛起步,二十多年來被軍事政權壓制的各民族和宗教集團的訴求同時爆發,緬甸能否有效控制,使民意釋放,又不引起社會動盪,是很大的考驗。

無論種族歧視或宗教衝突,都會侵犯人權,阻礙國家發展,這是東南亞國家普遍的隱憂。(系列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