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有時不只是寧靜無聲而已,它還可以是一個神聖的氣氛。
謐,ㄇㄧˋ。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謐的解釋是:「謐,靜語也,從言←聲。一曰無聲也。」
謐的左邊是「言」,右邊的「←」是聲符,現在已經沒有這個字了,有很多人會因為右上角的「必」字而將「謐」讀做為ㄅㄧˋ,那是錯誤的。依據許慎的解釋可以知道:安靜無聲就是謐。
與謐連接的詞有很多,都表示安靜的意思,而組成的詞也大多是同義複詞,例如「靜謐」、「安謐」,我們可以這麼說:「皚皚的白雪覆蓋了靜謐的大地。」
謐是靜的意思,萬物大概只有在停止運動的時候才不會發出聲音,所以「謐」也引申為止息、停止的意思。
如果將「謐」連用呢?安靜加上安靜這種程度的安靜會是什麼?
唐朝有「詩鬼」之號的李賀曾經寫過一首〈昌谷詩〉,詩中有句:「謐謐厭夏光,商風道清氣。」詩中的「謐謐」是沈寂的意思,整句詩是說:夏天的日光沈寂了,商風(秋風)迎來了清朗的氣息。
止息、沉寂不是大多數人所期待的,但是如果是政治局勢或社會風氣就另當別論了;謐是描述一個普遍安靜的現象,從這個意思衍生出去,當一個國家的國勢處於國泰民安,四海昇平的時候,也可用謐這個字來形容,這種用法可以在很多史書上看到,如在《宋書‧卷五‧文帝本紀》:「內清外晏,四海謐如。」意思是國內國外的政局都十分平靜。
由此可見,當國家興盛的時候,史家用字就會選擇像「清」、「平」、「謐」等字。難怪人人愛讀史,可以見微知著,鑑往知來,對照過往,每個人可以想想,當下自身所處的局勢稱得上「謐如」嗎?
(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