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公益媒體人鄧飛日前出席「二○一五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參與「重建中國公益生態」論壇,提出「社會企業」比「做公益」更能有效解決社會問題。圖/中新社
大陸媒體人鄧飛發起的免費午餐活動,連明星都參加。圖為湖南婁底新化縣白雲小學正在享用由大陸演伊俐的免費午餐。圖/新華社
整理報導/編輯杜晴惠
大陸公益媒體人鄧飛日前出席「二○一五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參與「重建中國公益生態」論壇,提出「社會企業」比「做公益」更能有效解決社會問題。
三年前,聯合五百多名記者和數十家媒體,發起民眾每天捐三塊錢就能為貧困地區學童提供一頓免費午餐活動,鄧飛曾經說,「我是一名記者,在投身公益之前,幾乎沒有企業家、公務員朋友,但我有讀者群,透過有效傳播可以產生巨大影響力。」
結果這項活動果然引起廣大回響,許多知名企業紛紛加入,總計自二○一一年四月到二○一四年十一月,收到人民幣一億一千零六十一萬元捐款,累計開餐學校為四百三十三所,現開餐學校三百八十一所,分布於二十三個省市自治區,受惠人數超過九萬九千人,還促使官方每年投入人民幣一百六十億元經費,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餐改善計畫」,成效與影響力十分驚人。
父母缺席 才是問題
公益活動辦得如此成功,如今鄧飛卻思考更為深層的問題。他在論壇中提出「社會企業」,主要是他發現「如果鄉村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我們再怎麼努力,注定治標不治本,因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他們沒有愛,孩子們沒有陪伴,他的成長一定會有問題。」
於是他思索著,如何讓這些孩子的爸爸回家,方法其實只有一個,就是讓爸爸不再離鄉背井,在農村裡就能增加收入。他說:「很多人把它當成一個笑話,說這個縣已經窮了幾千年了,你想到的辦法能怎麼幫助他們富裕起來?我想老天一定是公平的,拿走了什麼東西以後,一定會偷偷地塞給你一個東西,最後我們想來想去,發現了一個答案,因為這些縣很窮很偏遠,意外地保護了生態,有很好的食材和風景,這恰恰是城市裡的居民最缺乏的,所以我們想能不能做一個平台,把鄉村裡的農產品和風景資源推薦給城市的居民,讓城市居民消費,讓村民得到收入。」
自食其力 永續經營
「讓遊客走進來,讓農村爸爸回家」,這樣的創意並不新奇,甚至大陸電商巨頭京東和阿里巴巴集團早已搶先一步,到全國各地扶植所謂「電商村落」,有人問他「你什麼都沒有,憑什麼能贏?」
鄧飛說,他並非一無所有,首先他們有很好的農產品;再者,他就讀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裡什麼人都有,可以將資源好好整合在一起,變成一個系統;第三,告訴曾捐款贊助免費午餐計畫的那一百多萬人,將「捐款」變成「消費」;最後,中歐的發起人投資後,將賺來的錢再拿出來投資更多企業,或是把利潤直接捐給沒有農產品的地區,並且永不分紅。
擅長新聞寫作的鄧飛在論壇中生動地描述了他心目中的社會企業願景。「我們把銷售的問題解決了以後,後面會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一個農民有收入後,開始擴大生產,那時候就需要更多資源,小額貸款就可以進去了,大學生就可以進去了,新的農業技術也可以進去了,農場大部分的基地就可以進去了,就會出現很多的農場主。如此一來,鄉村就會成長起來。當資本、人才和資源都透過這個方法留在鄉村,鄉村裡的爸爸就可以回去,鄉村空心化、空巢老人、土地、孩子留守、留守婦女等問題,以及民族問題都能得到系統化的解決。」
柔軟愛心 改變中國
做了三年的公益,鄧飛改變了大陸民間對於慈善與公益的認知,從未發生食安與捐款糾紛的「免費午餐」活動被公認是「具影響力、最值得信任的中國民間慈善行動之一」。
然而,公益活動也改變了鄧飛本身。曾有記者同行看到他的著作《免費午餐:柔軟改變中國》寫著「愛,並相信行動就可以改變,然後天真去使勁,我們就可以獲得人生的至寶」,不禁感嘆起來:「鄧飛以前不是這樣的。二○一一年以前,他是一名調查記者,滿腦子想著找點猛料,起底黑幕,然後讓一干官員落馬,享受著破壞的快感。中國新聞界裡以『湘軍』最為彪悍,鄧飛與另外三名湖南籍記者被一些官員稱為『湖南四害』,外界則稱讚他們是『湖南四虎』。調查記者一般以美國進步運動時期的『耙糞者』為參照,他們相信唯有揭露黑暗,才能推動國家進步。話說回來,作為一名記者,這也是最迅速的成名方式。鄧飛的QQ簽名很長一段時間是:『寫出這個國家的幽暗祕密。』他以為自己是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揭穿水門事件醜聞的兩名《華盛頓郵報》記者之一)。」
從調查記者,到發動免費午餐,再到推動社會企業,讓貧困家庭自食其力,鄧飛說:「我發現我們可以不要那麼憤怒。」想改變社會,只能以大愛溫潤人心,用行動才能改變。
沒有畏懼 沒有遲疑 公益菜鳥動起來
二○一一年,當鄧飛聽到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何道峰說:「公益對中國最大的貢獻,不只解決社會問題,更是在解決社會問題過程中接受公共教育和公共訓練,嘗試民間自立和社會自治,用這種方法能讓中國變得更好。」鄧飛說這段話「猶如子彈,洞穿我心」,也成了他從事公益的「啟蒙」。
他想到自己當記者時如同站在山頂上,總覺得那些失敗者不是傻子,就是騙子,非常容易動怒,做了公益後,才知道世事的複雜和多元,並非黑白分明。
鄧飛的故事與心路歷程經過傳播,早已耳熟能詳,但都不如他自己述說來得感動。在日前的論壇中,他娓娓道來,「三年前在貴州的山區裡面,我碰到了一群孩子,看到他們的時候,特別震驚,因為他們面黃肌瘦、身材矮小,他們在學校裡沒有午餐。這些孩子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女兒,因為女兒和他們一般大小,我想如果我的孩子運氣不好,沒有出生在北京,而是出生在這裡,她和這裡的孩子沒有區別。所以,出於本能,我下了決定,我要幫助他們,讓他們有一頓飽飯,讓他們有力氣能上學,健康地成長起來。」
這個想法一開始讓鄧飛身旁的朋友嚇了一大跳,「他們覺得我是不是瘋掉了,為什麼?一個孩子如果在學校吃飯需要二百二十天,一天如果吃三塊錢,再加上其他配套費用,他可能需要八百到一千塊錢,而每一個縣至少有二到五萬孩子,這是一筆天文數字。我做不到!確實我做不到,因為我只是一個普通的調查記者,我沒有錢,也沒有權力,甚至我對公益界一無所知,我是一個公益菜鳥。但我心裡面就想做這個事情,怎麼辦?那就去行動起來。」
他說,當時心裡沒有畏懼,也沒有遲疑,「我想到三點,第一,在一個GDP排名全球第二名的國家,還有這麼大、這麼多的孩子飢餓,這是不公平、不正義、不正當的,不管是政府,還是每一個家長、每一個公民,我們都應該去改變它。第二,雖然我們弱小,但我們能不能幫助一個學校,去幫助一百個孩子?第三,二○一一年我們有了新浪微博,我們可以試一試用網路傳播,為什麼不嘗試一下呢?所以我們行動了起來。」立願發心,說做就做,鄧飛做公益的成功祕訣就是這麼簡單。
小檔案
鄧飛,1978年生,湖南沅江人。湖南大學新聞系畢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2013屆EMBA學員,現任《鳳凰週刊》編委、記者部主任。
大學畢業後,鄧飛進入湖南《今日女報》,《常德火車站內部有黃牛》、《尋妻》等多篇調查報導,讓他迅速成為該報首席記者。2002年他在《南方週末》、《中國青年報》等媒體繼續撰寫深度新聞,內容多為監督公權力、關心婦女兒童等弱勢族群權益問題。2003年他加入《鳳凰週刊》。十年新聞界,一百多篇調查報告,讓鄧飛成為知名調查記者。
2011年,他利用移動互聯網工具,先後發起微博打拐、免費午餐、中國鄉村兒童大病醫保、暖流計畫、女童保護、讓候鳥飛、中國水安全計畫等公益專案,並創建「e農計畫」社會型企業,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投身公益。
其中「免費午餐」計畫,甚至影響中央政府每年投入人民幣160億元改善鄉村兒童營養狀況,並獲得中國品牌傳播聯盟舉辦的2012年度公益貢獻品牌獎。
過去三年在公益上的努力,也讓鄧飛贏得世界經濟論壇(簡稱WEF)所頒發的「2014全球青年領袖獎」,以及由國務院扶貧辦、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多家媒體發起的「2013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中的「創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