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蔣本基
台大環工所教授
隨著工商業進步,社區開發及發展,人類日常活動已對水資源利用及流域水質造成負面影響。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頒布之《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中,對保護水資源方面有以下宣示:「推動河川流域整體規畫及管制,以改善河川水質,規畫足量的水作為生態用水,以免自然環境及生物多樣性受到負面的衝擊。」據此,建構「健康流域管理制度」應為實踐為永續水環境之願景,「清淨之河川水」與「安全之飲用水」之必要運作機制。
「健康流域」是指具有足夠範圍、原生植被、綠色基礎設施、養分及有機物投入與支持水生及河岸生物棲息地水質之流域,其可維持水生和河岸生物種類、保持水生生態系統功能、並提供生物避難所或重要棲息地。當流域是健康且運作良好時,可提供充足的食物、乾淨的水及多重經濟利益,並有助於減少易受氣候和土地利用變化影響區域與適應成本,對氣候變遷減緩及調適具顯著效益。
依據先進國家建構健康流域管理制度之經驗,各流域主管單位應能依序完成下列工作。一、建立緊密夥伴關係:邀請利益相關者,共同設定初步健康流域管理目標及指標,開展公共宣傳;二、界定流域水文特性:蒐研現況建置流域清單,進行統計分析資料,查明控制汙染源、估計汙染負荷;三、設定目標及解決方案:設定總體目標與管理指標,並評估可降低之環境負載量;四、設計行動方案計畫:制定實施時間表,建立監控程序,並加強技術和財政援助、鑑別成功關鍵因素;五、落實流域管理規畫:制定工作計畫及實施管理策略,並落實行為監控與分析資料;六、追蹤考核與調整:定期召開評量考核會議,衡量進展情況進行調整並針對執行缺失進行改善。
有鑒於此,為使國內能有效健康流域管理制度,邁向永續水環境。本人建議政府未來宜研訂評量健康流域管理成效之績效指標如下:
水質安全潔淨、環境清淨舒適:健康流域提供足量淨水及安全飲用水,以支援健康的水生生態系統與人類生活所需,且地景中原生植被及綠色基礎設施,可維護自然水文中養分與有機質投入,保持水生生態系統功能。關鍵績效指標包括「關鍵水質指標」、「營養物質削減」與「物理指標判斷」。
流域棲地健康、生態循環多樣:健康的流域可支持水生生物物種和棲息地的自然水文;沉積物和河流地貌的自然運輸,亦可提供天然棲息地,形成多樣且自我維持之水生與河岸生物群落。關鍵績效指標包括「棲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育」、「河川廊道保護」、「水生生物健康程度」與「生態循環」。
水岸地貌活化、社區民力活絡:推動生態工程、相關親水活動並整併河川淨化活動,建造清淨舒適之水域環境提供民眾精神和身體健康的好處,並可產生釣魚、划船、游泳與生態旅遊等附屬性質。關鍵績效指標包括「水岸親水設施」、「發展地方特色」、「河川巡守隊」與「地景概況」。
組織健全效率、資訊完整公開:建立資訊交流平台,適時彙整成決策可用資訊,並整併原有教育與宣導活動建立以科學基礎之決策系統,加深國際與夥伴合作機制。關鍵績效指標包括「年度整治計畫及預算經費」、「跨局處工作小組運作機制」、與「資訊交流平台,提升資訊之交流與應用」。
變遷調適彈性、防災應變得宜:健康的流域可減輕洪水災害與氣候變化的傷害,並自行修補流域降低成本,而且於自然擾亂狀況之下,提供生物避難並維持水生和河岸生物種類。關鍵績效指標包括「水文候資訊完整與可信」、「行政措施考量氣候變遷」、「防災應變計畫完善程度」與「自然波動情勢」。